張振瑜
摘要:與傳統媒體相比,融媒體最大的特點是“互動”。與傳統媒體靜態的新聞編排相比,融媒體的新聞編排是動態的。如何“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文章試從融媒體的傳播媒介特點展開新聞編排的探討。
關鍵詞:融媒體;互動;新聞編排
傳統的媒體,不論傳播渠道,既媒介,是報紙還是廣播電視,傳播都是單向的。新聞編排就是決定新聞呈現的時空位置,因為在傳統媒體會影響新聞的傳播效果,也會影響受眾的關注程度。如廣播電視新聞,因線性傳播的特點,頭條位置十分重要,特德·懷特就說“每次新聞廣播都要用當天最重要、最新的、突發性的新聞作頭條,即從高峰開始”,形成“先聲奪人”的效果,提升觀眾對整檔節目的興趣。訴諸于平面視覺的報紙也是如此,即使是同一版面,不同位置也受到不同的關注度,根據文字排列的走向,人們的視覺生理以及讀報的習慣等因素,通常上比下重要,左比右重要。所以說傳統媒體呈現給受眾的新聞編排是固定的。
相比之下,融媒體的新聞編排更講究一個“動”。
融媒體是多個媒體的融合,既有紙質平面媒體、廣播電視媒體的基因,更重要是傳播媒介的變化,依托互聯網運營,“互動”是其最大的特點。互動使得傳統傳播意義上的傳播主體、傳播客體涇渭不再分明,受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新聞信息,也在創造新的信息。如何牢牢抓住這一雙方互動的過程,融媒體中新聞編排如何有的放矢,以下試從融媒體新聞,受眾閱讀新聞的時間點,分為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來分析。
一、吸引受眾推送新聞
英特爾前總裁葛魯夫曾經在1996年預言“整個世界將會開展爭奪眼珠的戰役,誰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誰就能成為世紀的主宰”。的確,注意力經濟即“眼球經濟”目前比任何一個時候都要活躍,注意力已成為一種可以交易的商品。電視需要眼球,只有收視率才能保證電視臺的經濟利益;雜志需要眼球,只有發行量才是雜志社的經濟命根;網站更需要眼球,只有點擊率才是網站價值的集中體現。那么融媒體如何從互聯網時代的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吸引眼球呢?第一步就要做好新聞的推送。選什么樣的新聞推,如何推,才能讓用戶不能拒絕。就必須要結合新聞的特點和用戶的特點推送:
1.根據突發的新聞推。讓我們回到新聞本身,什么叫新聞,就是迅速及時地報道附近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所以推送新聞第一是推選有時效性的新聞。
2.根據閱讀時段推。一般人的閱讀新聞習慣是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兩個時段,那么就可以每天在這兩個時段定時推送新聞。另外還可以根據單個用戶的閱讀時間段推送,比如年輕的上班族每天上下班坐地鐵的時段,中午午休的時段等等。
3.根據閱讀興趣推。根據用戶興趣愛好匹配他可能感興趣的新聞。如體育類、財經類、文化類等等。
除了此上幾種,還可以根據用戶居住的地域推送社區新聞,根據用戶的購物習慣推送生活服務類新聞等等。總而言之,搶奪用戶的注意力。
二、拴住用戶深耕新聞
互動是互聯網的優勢。融媒體的互動改變了傳統媒體新聞的單向傳播,傳播主體和客體更加對等,新聞與受眾之間建立起一種有機關系。如何在新聞編排中體現這種平等互動傳播,如何在用戶選擇了新聞后,傳播主體——傳播者進行相對應的內容和結構的調整,這是一個動態的新聞編排,要求必須深耕新聞。
如用戶點擊觀看“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渝黔桂新鐵海聯運常態化運行班列”,在網頁上就可以配備一些與該條新聞相關聯的新聞鏈接,如“重慶與越南攜手推進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南向通道建設”“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助力重慶航空產業渝新航班由每周5班增至17班”“三年來重慶推動的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重慶一團伙冒充‘中新項目總指揮半年詐騙2700萬元”等動態新聞,也可以鏈接一些相應的新聞人物,提供一些新聞背景,甚至可以提供互通項目沿線省市、國家的風土人情。通過這種交互設計,達到用戶體驗的最大化。
為實現新聞的交互設計,深耕新聞十分必要。除了新聞的六要素“5W+IH”,即: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何(Why)、過程如何(How),可以作為交互點拓展。多維度的劃分方式也能幫助我們更加貼合用戶,如我們可以將新聞按照類型劃分為經濟新聞、時政新聞、社會新聞、體育新聞、娛樂新聞;也可以根據地域將新聞劃分為國際新聞、國內新聞、本地新聞;還可以報道方式的不同將新聞劃分為消息、深度報道等等。多層次、多維度的劃分才能準確根據用戶喜好,推出用戶感興趣的文章,提升用戶的粘度。
三、忠實受眾參與新聞
互動不僅僅是提供選擇,還是“能讓用戶在事件直播中感受到自己價值的關鍵”。
英國一家媒體BuzzFeed做了一些探索。他們在Facebook Live上直播的由BuzzFeed主辦的市政廳辯論過程中使用了“實時情緒感知器”。在辯論中每個政客需要40分鐘來回答觀眾和Facebook的問題。通過“實時情緒感知”軟件,用戶可以使用不同表情來表明他們對不同問題的態度和反應。如當一位用戶不滿某位政客的言論時,直播屏幕上就會閃過一個相應的表情長條以表達用戶的憤怒,這促使更多的用戶也發出情緒反饋。當時的直播秀累計達到約600萬次觀看次數,吸引了比天空新聞和ITV的電視直播辯論更多的觀眾數量(分別為39.8萬和400萬)。除了實時的情緒感知器,融媒體新聞傳播還可以通過設立討論吧,使受眾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形成一些有共同話題的“網絡社區”,這也提供了比傳統的“給編輯的信”參與程度高得多的讀者與編輯交流的機會。此外提供分享也很重要,2017年的新數據顯示近五成的用戶愿意將自己認為有趣的文章通過微信、微博分享出去,社交平臺上的分享也會成為融媒體的主要吸量途徑。
總而言之,互動是融媒體的最大特色,也是我們傳統媒體人面對的思維轉變的考驗,我們要更加重視用戶的體驗,探索更多的新聞編排方式,比如一個頁面顯示多少內容,如何讓用戶更容易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避免網頁視覺風格雷同,設置不同的品牌風格等等。更好的“以人為本”也就是更好的“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