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佳
摘 要 在現代建筑中應用中國傳統元素,能夠更好地將我國的文化和特色的形態進行傳播。本文對中國傳統元素的內容進行分析,為切實應用傳統元素提出建議,以求更好地在現代建筑中運用中國傳統元素。
關鍵詞 中國傳統元素;現代建筑;內容;應用
前言
中國的建筑特色因地區和民族差異而存在差別,不同的建筑藝術風格追求的美感也不同,傳統的建筑十分注重地理位置、空間結構以及與周圍環境最大限度的融合。研究中國傳統元素,首先就要對中國傳統建筑進行深入探討,通過觀察其在美學、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造詣,對中國傳統建筑理念進行總結。傳統的建筑不僅僅是非常具備美感的,而且其實用價值也非常大,是歷代先人智慧的結晶。只有從傳統建筑中汲取經驗,才能在現代建筑中更好的繼承和發揚。
1中國傳統建筑元素
中國的建筑非常講究與自然的融合,與建筑周圍環境的協調,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現無限的變化。特別是中國的古典園林在建筑風格上氣韻十足,將風景的變化恰到好處的轉換,在建筑中富含美景,而且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其猶如書畫一般,將自然美景與建筑恰到好處的融合,意趣十足。中國歷史悠久,在歲月的長河和豐富的實踐活動中,造就出雍容華貴的配色[1]。如中國的寺廟大多精致淡雅,清新幽靜,給人以神秘祥和之感;而中國的宮殿的是金碧輝煌,象征著權利。
2現代建筑應用
2.1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
我國地區文化氣息非常濃厚,地方特色也非常顯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建筑與自然環境發生沖突的時候,很難進行巧妙的進行融合。而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既保存了自身的獨特風格,又與自然環境積極交融,展現出良好的融合情況。新的象山校區位于轉塘鎮,周圍是青山綠水,校區總體規劃十分注重校園整體環境的意境營造和生態環境保護。根據建筑師對“自然之道”的理解,保留了地塊中原有的農村地貌、耕地和魚塘,僅微調自然地理特征。設計者希望一片本真的阡陌田園能夠在一座大學校園中一直存在下去,特別是在一所美術學院的校園中。
校區內的建筑多采用中國傳統的合院式布局,四合、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轉,隨性布置,但所有的布置又都呈現出面對象山的某種指向性,建筑與象山形成對景關系,相互襯托。建筑之間活用各種蜿蜒曲折的小徑,或用時緩時陡的游廊,或用隨意穿插的休憩空間聯系起來,讓各種空間的漫步產生了“游弋”的可能,傳統的造院手法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建筑材料上整個校園建筑和景觀共使用多達700 萬片回收舊磚瓦,是對傳統節約資源的理念充分的應用,同時這些舊瓦的氣息,在山體的映襯之下,使得建筑仿佛隱沒在了自然中。
2.2 上海世博館
是世博會的標志建筑之一,其分為兩部分,上成為國家館,下成為地區館,其建筑特色就體現著濃濃的中國風情,這個建筑中中國特有的配色深受中外游客的喜愛,給無數來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建筑特色秉承的是“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 ,富庶百姓”的獨特文化氣質。其用色大膽奇妙,用最具中國特色的鮮紅為主調,配以華貴深沉的底色。世博館的“中國紅”不僅只為一種顏色,而是采用了層層漸變的七種紅,外立面四種紅,內部三種紅。不同的紅色運用在不同的位置,使其內外有別,上下呼應,才有了最后世博館呈現的渾厚端莊,大氣穩重。進入館內參觀,游客要步行76級大臺階,這些臺階均采用“華夏灰”花崗巖,華夏灰色調的出現,使得它的底部看起來非常的低調沉穩,一方面非常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另一方面也向世界傳遞者中國大國的底蘊和風范[2]。
2.3 寧波歷史博物館
中國傳統建筑非常重視與當地環境的高度融合。寧波歷史博物館是由王澍主持設計,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其設計理念還涉及對疊合空間的研究,高度因此被自覺限定在24m以下,存在于人工和天然之間。寧波歷史博物館與當地環境風格非常融洽,甚至被人稱為是“新鄉土主義”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在建筑外墻上大量運用了寧波老建筑上拆下來的舊磚瓦,形成了“瓦爿墻”,一方面體現了寧波地域的傳統建造體系,使其質感和色彩完全融入當地,同時這些就磚瓦本身也承載了百年歷史,這與博物館“收集歷史”的理念是吻合的。另外博物館采用了一種新型的創造—“竹條模板混凝土”,將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片鑄成混凝土墻作為裝飾,使得兩種不同的材料發出了藝術的質變。
“技藝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在傳統。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傳統,傳統必死;而如果傳統一旦死亡,我相信我們就沒有未來” 王澍的觀點在這個項目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3加強現代建筑對傳統文化應用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自身的建筑帶有極強的民族特色與風格。且傳統建筑風格中蘊含著前人無限的智慧,是他們在實踐生活中不斷摸索改進得來的,其作用可見一斑。目前由于國外各種思潮的涌入和滲透,動搖著我們固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從而使我們的作品越來越遠離民族個性,在這個時候如何將傳統的中國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合理結合,使其更加具有民族和本土文化的特性就變得更加重要[3]。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現代建筑中對傳統元素進行繼承非常重要,這關系到未來中國建筑事業的發展。雖然目前現代建筑工作中對于傳統元素的應用仍然不夠廣泛,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建筑事業的發揚,傳統建筑特色應用會更加深入。建筑師更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進行摸索、改善,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構建獨特的建筑特色,使中國傳統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王煥閣.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34):130.
[2] 李小軍.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文摘版:工程技術,2015,(40):53.
[3] 李天驕.探索現代建筑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應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3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