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市立醫院(467000)楊喜洋
EGC在臨床上指的是病灶在黏膜或黏膜下層,且與病灶大小、淋巴結是否轉移無關的胃癌。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淋巴結清掃術和胃癌根治術治療EGC,但因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恢復較慢,預后不佳,而逐漸被內鏡手術替代。本研究以EGC患者為試驗對象,通過比較EGC患者采用ESD與EMR治療的療效差異,探討適合在臨床上應用的有效治療方案。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接收的82例EGC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1例。參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56~73(65.4±5.3)歲;研究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56~75(65.7±5.2)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術前均進行血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胸部X線片、腹部CT等檢查,明確病變范圍、浸潤深度、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等情況,同時禁食8~10h。研究組采用ESD治療,采取全身麻醉,使用ERBE氬氣刀凝固氬離子,在病灶邊緣5mm處行電凝標記,每個標記點間距為2mm,用0.9%的生理鹽水和腎上腺素黏膜下注射,每個標記點處的注射液量為3ml左右,黏膜隆起后進行肌層分離,沿病灶邊緣標記點用IT刀切開病變周圍黏膜,再將全部黏膜下層切開,將病灶充分暴露后,使用IT刀剝離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層,切除病灶,將病灶標本送檢,對切口創面進行常規止血和手術縫合。術后禁飲禁食1天,給予患者補液、質子泵抑制劑和黏膜保護劑等對癥治療。對于術中出血量較多,創面較大的患者,可進行腸胃減壓、并延長禁飲禁食時間。參照組采用EMR治療,手術麻醉后,利用內鏡在病灶基底部注射適量的生理鹽水,在病灶隆起后進行電凝切除,觀察手術創面有無活動性出血,并將病灶標本進行病理送檢,術后治療內容同研究組。
1.3 觀察指標 研究將兩組患者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復發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作為臨床觀察指標,以此評定患者的臨床療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分析所有研究數據,計數與計量資料用例數(%)及(±s)表示,組間差異用x2和t檢驗,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患者的病理組織學療效對比(n,%)
2.1 兩組患者的病理組織學療效比較 研究組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明顯高于參照組,但其復發率、非治愈性切除率與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都明顯低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2.4%(1/41)明顯低于參照組17.1%(7/41),組間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胃癌作為常見的腸胃系統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的發病率逐漸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由于不及時采取治療控制病情發展,會導致患者的病情繼續惡化,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因此,選擇安全、合理的治療手段,成了臨床治療的主要研究問題。
本研究通過給予EGC患者不同的手術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明顯高于參照組,但其可能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復發率與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參照組,表明EGC患者采用ESD治療,可有效切除病灶,減少了腫瘤病灶殘留,能降低患者術后腫瘤復發的幾率[1]。此外,ESD治療前均進行禁食,穿孔經金屬夾夾閉后,腹膜炎較輕,術后經禁飲禁食、采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能有效預防術后感染、出血等并發癥[2]。因此,ESD治療EGC的療效明顯優于采用EMR治療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EGC患者采用ESD治療,手術創傷較小,能完整切除病灶,減少腫瘤復發和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