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太平
摘 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作為未來金融調控工作的主要內容,必將得到持續加強,隨著調控的不斷深化,“雙支柱”調控框架的內涵將更加豐富。在宏觀審慎政策持續加強的背景下,各金融機構應做好準備,積極應對。把握新時代金融風險特征,主動尋求高質量轉型發展;擁抱宏觀審慎評估,調整同業業務發展模式;探索運用跨境融資工具,加強微觀審慎管理;推進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加強風險防控管理。
關鍵詞:“雙支柱”;金融機構;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8(7)-0044-02
一、新時代我國“雙支柱”調控框架
“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作為金融調控工作的主要內容,主要是由于金融新環境下危機傳染性和市場順周期性增強,對傳統的貨幣政策單一框架提出了挑戰。“雙支柱”調控框架的構建既有助于保持幣值穩定,又有利于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危機后,各國央行都開始探索加強宏觀審慎管理,逐漸完善金融危機前以貨幣政策為核心的傳統政策框架,并取得明顯進展和成果。“雙支柱”調控框架是我國在金融宏觀調控政策框架的探索中取得的重要成果,符合新時代經濟周期和金融周期相互交織背景下單一政策無法全部錨定的客觀實際。
一是金融危機后我國開始探索加強宏觀審慎管理。人民銀行在《200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將宏觀審慎管理制度納入宏觀調控政策框架,明確表示“要研究建立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類潛在金融風險,保障金融體系安全穩健運行”。2011年,正式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引導金融機構保持穩健經營并調整信貸投放。在此基礎上,人民銀行將原有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并于2016年開始正式實施。MPA從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跨境融資風險和信貸政策執行情況等七方面的十多項指標來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自我約束和自律管理,使之更全面、有效地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和防范系統性風險。此后,MPA的范疇得到相應調整,逐步將跨境資金流動、表外理財、5000億元以上資產規模金融機構同業存單納入MPA考核范圍。部分房價上漲較快的城市還把房地產信貸調控納入了MPA考核,強化住房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二是未來“雙支柱”調控框架將會持續豐富完善。從前期實踐可知,探索構建“雙支柱”調控框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豐富其內涵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的目標、工具并不一致,如果二者配合有效則可以相互強化政策效果,反之則可能相互制約、產生抑制作用。從全球來看,“雙支柱”調控框架的構建仍處于不斷探索中,需要結合具體的經濟金融環境,深入研究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之間的協調問題,靈活判斷所處的經濟、金融周期以及引起周期波動的原因,平衡協調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的關系。
二、構建“雙支柱”調控框架的必要性
金融危機的爆發讓各國央行開始對傳統的貨幣政策單一框架進行反思,認識到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傳統的貨幣政策單一框架在金融危機后受到沖擊與挑戰。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誕生了凱恩斯主義,開始意識到政府干預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央行需要對調控市場有所作為。70年代“滯脹”后,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家進一步反思貨幣政策的作用,認為以貨幣政策為核心的傳統政策框架的主要目標是穩定物價、防止高通脹。在此基礎上,西方經濟學家們與貨幣當局達成了“杰克遜霍爾共識”,即央行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只有當金融穩定的風險影響到通貨膨脹和GDP預期時才需央行有所行動。在“杰克遜霍爾共識”的指導下,美聯儲依賴泰勒規則實施貨幣政策,主要關注的是通貨膨脹和產出缺口水平。但本次金融危機的爆發讓人們意識到,物價穩定并不必然帶來金融穩定。金融市場發展改變了傳統貨幣政策的調節、傳導機制,同時全球金融一體化助推了資產價格上漲增加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在新的金融環境下,如何實現物價穩定與金融穩定目標是央行面臨的新挑戰,需要對傳統的貨幣政策單一框架重新進行思考。將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協調配合有助于提高調控有效性,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穩健的貨幣政策有助于保持流動性合理適度,為維護價格和產出穩定、金融穩定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宏觀審慎政策能夠防止資產價格泡沫,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二是金融創新導致金融各子市場的風險傳染性加強。近年來,金融混業經營、金融工具持續創新發展、跨境資本流動增大等這些金融市場發展的新形勢都加劇了風險的傳染性。不同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之間的高度關聯性導致金融風險容易彼此相互傳染,由于金融混業經營發展,不同金融機構業務往來增加,造成了金融風險的傳遞速度加快。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推廣,金融創新步伐加快,互聯網金融等領域風險不斷累積,新業態引起的風險事件頻發。資金跨境流動更為頻繁、規模增加、渠道復雜,增加了金融風險在不同國別間傳染的可能性。新的金融環境下,僅關注單個金融機構或單個行業的風險防范是不夠的,還需要從系統性角度防范金融風險,考慮到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市場影響力,有必要適當提高對這些機構的監管標準。宏觀審慎管理正是加強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一種有益嘗試。從時間維度看,通過對資本和杠桿情況等指標進行逆周期調節,降低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波動;從空間維度看,通過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進行規范與約束,防范風險的跨部門傳播。
三是集體非理性行為強化了金融市場的順周期性。凱恩斯曾提出了“動物精神”的概念,人們在做決策時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此后喬治·阿克洛夫、羅伯特·希勒、理查德·塞勒等行為經濟學家們對此進行了深化,認為人是非理性的,信息并不是完全透明的,人們決策時會通過對周圍人群進行觀察而作出判斷。“羊群效應”使得某些市場行為容易被強化,個體非理性演變為集體非理性,甚至最終引致危機的爆發。基于市場行為的明顯順周期性,單獨靠貨幣政策很難實現預期的調控效果。這就需要通過宏觀審慎政策的逆周期調控作用,使金融發展與整體的宏觀經濟熱度相適應,從而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三、金融機構如何尋求轉型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雙支柱”調控框架的確立意味著未來在發揮貨幣政策宏觀調控職責的前提下,直接作用于金融機構的宏觀審慎政策逆周期調控將進一步加強,各金融機構應理解適應宏觀審慎政策,積極做好微觀審慎經營管理,主動尋求轉型發展之路。
一是把握新時代金融風險特征,主動尋求高質量轉型發展。深刻認識中國目前所處的宏觀經濟金融環境,高增長必須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金融機構也要主動出擊,遏制金融市場高杠桿炒作,不斷降低杠桿率水平,推動資產管理業務規范化發展。加強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持久戰的準備。把握新時代下系統性金融風險新特征和風險傳染的新路徑,切實完善風險防控機制,為謀求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是擁抱宏觀審慎評估,調整同業業務發展模式。MPA作為宏觀審慎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從資本充足率、資產負債、杠桿率、流動性管理等多個維度對金融機構的自主經營管理能力實現了立體畫像,資本充足率更是具有一票否決的權重影響。在宏觀審慎評估初期,同業存單并未納入MPA考核,所以作為貨幣市場資金融通的重要工具,同業存單大幅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抬升了銀行業整體杠桿率水平,也滋生了部分繞監管和空轉套利的現象發生。2017年MPA正式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金融機構的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未來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下的金融機構同業存單也將被納入同業負債,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中小銀行的資金來源渠道,所以中小銀行必須提前謀劃,主動擁抱監管降低杠桿,審慎運用同業業務進行資產擴張。
三是探索運用跨境融資工具,加強微觀審慎管理。2017年,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該通知對于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進行了優化調整,進一步提高了銀行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商業銀行可以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資金補充自身資本,擴大了金融機構資金來源渠道。金融機構必須結合自身經營發展,科學評估跨境融資風險加權余額上限,嚴格制定本外幣跨境融資業務內控制度,在符合宏觀審慎管理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嘗試利用跨境融資以獲得低成本資金。加強表外融資管理,向客戶提供基于真實跨境交易背景的外幣融資服務,對于資產負債不同幣種不同期限風險加強對沖管理,嚴格采取公允價值計量,加強跨境融資微觀審慎管理。
參考文獻
[1]程方楠,孟衛東.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搭配[J].中國管理科學,2017,(1):11-20。
[2]王愛儉,王璟怡.宏觀審慎政策效應及其與貨幣政策關系研究[J].經濟研究,2013,(4):17-31。
[3]王璟怡.宏觀審慎與貨幣政策協調的研究動態綜述[J].上海金融,2012,(11):58-64。
[4]張曉慧.宏觀審慎政策在中國的探索[J].中國金融,2017,(5):23-25。
[5]周小川.金融政策對金融危機的響應——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內在邏輯和主要內容[J].金融研究,2011,(1):1-14。
The Discussion 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Double Pillar”Regulation
LIAN Taiping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 As the main content of future financial adjustment and control, “improving the framework of regulation underpinned by monetary polic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y” must be strengthened continuously. With the deepening of adjustment and control,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ual-pillar regulation framework will be enriched. In the context of continued strengthening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prepare and respond positively, such as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risks in the new era and actively seeking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elcoming 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 and adjusting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same trade, exploring the use of cross-border financing tools and strengthening micro-prudential management,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financ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ing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words:“double pillar”; financial institu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校對:黨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