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飛
摘 要:本文主要以利率市場化和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為研究對象,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商業銀行經營數據作為樣本,通過計量模型分析變量之間關系,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計算商業銀行利率敏感比,針對性地提出商業銀行規避利率市場化風險、高效平穩運行的應對方法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風險防范;金融改革;利率敏感比
一、引言
隨著我國GDP逐年穩步增長以及社會的不斷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深化。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開始于1996年銀行業同業拆借市場的建立以及同業拆借利率的放開。之后,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逐漸擴大。2003年,我國政府全面放開金融市場貸款利率管制。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環境逐步改善,金融資源的配置得到了優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業銀行經營自主性。但同時,一方面利率的市場化導致存貸款利差收窄、利率波動頻繁,商業銀行資產收益率下降、經營成本上升,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增加,“逆向選擇”問題影響突出。可以說,利率市場化是一把“雙刃劍”,即改善了我國經濟金融環境,同時也給商業銀行的經營帶來了挑戰。
國際上,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經濟發展呈現出政府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兩種發展潮流。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各國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現利率管制往往帶來實際的負利率,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下,不利于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美國率先于1980年開展利率市場化改革,隨后在1986年廢除了Q規則(存款利率管制);日本也在1994年全面放開利率管制;上世紀90年代末,在IMF的推動下,印度、印度尼西亞以及韓國等國家逐步推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的市場化大大降低了這些國家融資成本,大幅提升了市場經濟效率,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利率市場化也逐步成為了國際主流的金融發展模式。
本文采用規范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我國金融改革過程中利率市場化的深入開展對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影響。實證分析主要結合我國利率市場化現狀進行定性分析,并通過從互聯網收集關于利率市場化以及商業銀行經營狀況的官方數據,選擇四大國有銀行作為樣本,將不良資產風險作為被解釋變量,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實際利差等作為主要解釋變量,設定計量模型,分析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影響,從而得出相關結論,為我國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風險提出對策和建議。
二、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
(一)存貸款利差收窄,銀行收益下降
在我國利率市場化初期,各商業銀行競相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展開攬儲競爭和放貸競爭,導致負債成本上升、資產收益下降,增加了商業銀行經營壓力。由于利率管制時期,存款利率相對于貸款利率往往受到更大的管制。因此在利率市場化初期,存款利率通常比貸款利率的上升幅度更大。利率的市場化變動致使存貸款利差收窄,銀行盈利能力受到較大沖擊。歷史經驗表明,存貸款利差通常會下降到原先水平的80%-90%,甚至更低。此外,商業銀行間以爭奪客戶為目的的服務優化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經營成本,進一步拉低商業銀行收益水平。而從長期來看,隨著商業銀行資產結構逐步調整到位,利率市場化條件下的存貸款利差多表現為先降后升。
(二)“逆向選擇”增加,商業銀行信用風險上升
利率市場化使得商業銀行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定價權。為達到維護客戶關系的目的,商業銀行不得不以較低的貸款利率將大多數資金貸予經營狀況好、還貸能力強的優質客戶;而對于那些信用等級較低、還貸能力較差的企業,商業銀行則會給予較高的融資利率,以彌補因優質客戶貸款造成的利潤損失以及自身的信息劣勢。同時,由于競爭加劇,商業銀行偏向于改變風險偏好以吸納次級貸款客戶。這種客戶行為變化導致商業銀行經營面臨價格杠桿的影響,迫使商業銀行進行經營策略調整;加之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為降低存貸利差減少和凈息差收窄等帶來的不利影響,商業銀行積極調整內部信貸結構,提高收益率較高的貸款占比,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率不斷攀升,這些都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信用風險和定價風險。
(三)利率管理難度和利率風險加大,金融監管難度增加
受利率市場化影響,存貸款利率更多地受到貨幣市場利率的影響,利率水平的隨機波動導致收益分布無端變化,增加資金流動的隨機性,從而使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面臨更大的隨機利率敏感性變化。同時,原有的金融監管政策由于利率變動的隨機性而失去效用,監管機構難以充分預估利率市場化引起的經濟金融風險,導致金融監督效率下降,銀行業整體風險水平上升。
三、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影響的實證檢驗
(一)實證檢驗
通過對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影響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出利率市場化從多個維度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產生著影響的結論。因此,探究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實質也就是探究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故本文選取常見的商業銀行績效指標作為變量設定計量模型進行定量分析,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R為銀行經營風險指標,以銀行不良資產率衡量,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包括:RID實際利差(Real interest differential),衡量銀行利差的大小,該指標越高,說明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越強;CIR為成本收入比(Cost-to-income ratio),衡量銀行單位收入需要支付的成本,該指標越低,則單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 ROE為資產回報率(Return on equity),表示銀行全部資產的總體盈利能力,該指標越高,則銀行的盈利能力越強;NIR為凈利息收入占比(Net interest income ratio),該指標越高,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越強;μ為隨機誤差項。相關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實際利差=利息收入÷貸款總額—利息支出÷存款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