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雅瑩
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就單方面講,就是培養習慣。”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最佳時期。那么,在地理學科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下幾方面的認識: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下自覺、自動、富有個性地學習。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啟發學生自主、主動地學習,而不是灌輸知識。自主學習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起來的,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首先,我們為學生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在和諧的氛圍中讓學生去探索、去研究,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學生自己能完成的堅決讓學生自己完成,不要包辦代替。其次,要設計教學情景,通過情景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處身一定的情景之中,愉快地去學習。比如,我們可以搜集“神舟”系列飛船發射與回歸、“一帶一路”等熱點問題,分析這些問題中的地理因素,讓他們去自主思考,增強用“地理”的意識。再次采用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探究,確保學習活動不偏離方向,最后還要具備必要的學習方法,比如讀圖、查閱資料、思考等學習方法,保證學習過程順利、高效。
二、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習慣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基礎。是地理學科重要的信息載體,是語言文字描述所不能代替的學習資源。要學好地理,關鍵要讓學生學會讀圖用圖。通過讀圖用圖來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讀圖、識圖、繪圖等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復雜知識簡單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學生要能熟練讀圖,利用地圖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教師一是要通過挖掘地圖中隱含的豐富地理信息引導學生感知地圖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列舉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前沿成果,激發學生的識圖用圖熱情,培養讀圖的興趣,增強用途的意識。二是教會學生讀圖的基本知識,像方位、比例尺、經緯度、等高線、不同地形的符號表達等常識,讓學生順利地掌握地圖中的地理信息。三是鼓勵學生繪制簡單的地圖,標注地理事物,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
三、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
沒有思考的學習是低效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要求要把關注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新常態。沒有思考就沒有創新,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引導他們聯系現實生活,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探究問題。尤其要鼓勵學生獨創性的思維,對他們的思考成果予以肯定,激發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意識,例如:在學習《水資源》時,學生了解了我國缺水的現狀后,讓學生調查學習當地的水資源狀況及降水量季節分布,思考在科學合理用水方面,可采用哪些舉措?在當地受水資源制約的情況下,如何發展現代農業?還可以讓他們論證一些舉措的可行性。在不斷的質疑、思考中提高學習質量,培養學習習慣。
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習慣
新課程改革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要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除了要求學生學會認真聽課以外,還應通過“合作與探究”教學模式發動學生勤動手、勤思考、敢于質疑、善于發現并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實踐證明,“合作與探究”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分享個人體驗,從中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加深了對理性知識的認識,同時,學生間建立起積極的合作關系,增強了集體榮譽感,促進了學生的情感發展與同學間的互愛,提高了學生的社交能力,使個別差異在集體合作學習中發揮積極作用,達到了快樂學習的效果。
總之,初中階段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最適宜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地理教師時刻注意對學生進行地理學習習慣的培養,通過反復強調、多次要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用地理思維去思考和分析生活中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信心,才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
參考文獻:
[1]陸凱芹.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性教學探索實踐策略[J].考試與評價,2017(11).
[2]孫桂仁.初中地理小班化教育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
[3]張世國.乘信息化之風,生跨越式之變:芻議未來農村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J].新課程(下),2017(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