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廣桓
摘 要:中學德育改革創新要從以人為本理論和核心素質教育理論出發,明確德育定位;要保證從生活教育和學科教育出發,形成德育實效作用;要重視家庭教育引導和網絡互動模式,實現對德育對象的針對性影響,最終保證中學德育工作能夠彰顯其有效內涵,并形成常規有效的影響模式。分析了中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實際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學德育;問題;對策;改革;創新
中學德育工作是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需要特別重視的環節,一直以來中學德育工作都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強化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為重點,不斷增強德育工作的主動性、實效性。但是,落實到實際中效果不是很明顯,存在諸多實際問題,為此必須盡快改變工作方法,實現改革與創新,爭取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參與,以人為本,不斷開拓的新思路,發揮德育途徑整體效益,提高學校德育整體效果,體現學校德育工作的導向、動力。本文分析了中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實際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
對策。
一、中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實際問題
1.德育定位問題
中學德育工作一直處于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弱勢地位,主要原因是:第一,基礎教育發展雖然重視德育,但是中學生面臨升學問題,所以更多的學校都是考慮怎樣提高升學率,進而保證學校的生源。第二,全社會關心和支持中學德育工作的風氣尚未全面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仍然存在。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也是集中在升學成績上,以成績論高低的評價標準不僅影響了中學生,也影響了學校。第三,德育工作的開展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社會上的不良思潮對學校德育有著多元化的沖擊,最終會使德育工作的開展找不到有效路徑與措施。第三,德育工作的定位沒有考慮到整體性,學校德育工作考慮得更多的是依照德育課程、相應的德育計劃來開展,忽視了德育工作與社會情況、生活實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過大、過空的德育工作使得學生忽視,效果落后。
2.德育實踐問題
德育實踐就是指德育工作在具體的生活影響和品質影響方面的表現,從目前的教育情況來看,中學的德育實踐問題落實不到位,越來越多的中學生不尊敬父母師長,早戀、網絡成癮。這些教育的實際問題凸顯都說明校園德育工作缺乏實踐操作的可行性,無法為學生群體帶來必要的心理引導和道德價值教育,使得德育管理沒有深入學生的心里,形成德育失效。
3.德育對象的問題
中學德育工作的具體對象就是中學生,長期以來校園德育工作一直是將中學生看作十五六歲的簡單孩子,通過談理想、談人生、談感恩、國旗下演講等方面來進行教育。但是,如今的中學生喜歡網絡生活,網絡環境也對其人生觀、世界觀產生巨大的影響,單純地說教完全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學生不能正確對待家長、老師和學校的教育?!皩医滩桓摹爆F象常有發生;逆反心理較重,不能正確對待家長、老師和學校的教育,反其道行之;行為容易走極端;哥們義氣、講粗話、以大欺小、打架斗毆、早戀、動手傷人、與教師發生沖突等現象日漸增多,老師無法管理的尷尬局面,給學生今后的成長留下了極大的隱患。究其原因,校園德育工作忽視了德育對象的主體需求,也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中學德育改革創新對策
1.給德育工作定位
為了解決中學德育工作定位的問題,轉變其弱勢地位,明確教育方向,應該從如下幾方面來進行:第一,全面重視德育工作。學校德育工作并不是簡單地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思想教育活動,而是要通過全面的思想影響,讓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將會影響學生的未來,促使學生早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審美取向與價值取向,這樣學生的發展才能更為優秀?;诖?,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放到重要位置上來,教育組織要積極落實并指導德育工作的開展,社區也要對社會成員進行思想教育與宣傳教育,讓更多的家長能夠支持學校的德育工作。第二,德育工作以核心素養教育理論為基礎。核心素養是目前基礎教育理論和試驗的熱點話題,基礎教育過程中必須有針對性地制訂教育教學計劃,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的主旨就是要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的具體內容包括認知能力、價值取向、思想意識等,這些素質的完整性體現了教育的成功與否,也就是我們的教育不是為了發展會答題的機器,而是培養真正意義上的“人”,以人的行為道德準則為主,實現教育價值的體現。掌握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并對每個階段的學生加強德育,才能在實踐中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第三,德育管理工作以教育科學發展觀為基礎。樹立德育科學發展觀是時代的要求,我們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中國發展實際出發,吸收世界文明進步的思想??茖W發展觀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自然的全面和諧的科學發展觀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們的德育管理,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中學的德育工作
上,其實就是要統籌發展,要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凸顯出來,要變簡單的校園德育管理工作為培養學生具備終身道德素質的工作。具體做法就是要發揮好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體育資源、科技資源的育人功能,發揮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挖掘校史、校風、校訓、校歌的教育作用,充分發揮學校黨、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育人功能。
2.推行德育實效化
德育實效化就是要讓學校德育工作能夠取得切實有效的成績和影響力,具體的做法包括:第一,創新德育活動形式。德育活動的形式要豐富多彩,內容翔實。具體可以開展的活動內容包括朗誦、情景劇、校史知識競賽、團體討論、合唱、校外實踐等。例如,“弘揚雷鋒精神,爭做少年雷鋒”的主題活動設計可以利用晨會課、班隊課,講講“雷鋒的故事”、背背“雷鋒的名言”、讀讀“雷鋒的日記”、論論“雷鋒的精神”。然后,在教室內開辟一塊版面,出一期有關雷鋒的墻報,并組織全體少先隊員觀看短片《雷鋒的故事》或電影《雷鋒》。最后,記錄身邊的好人好事,并組成雷鋒小組,幫扶貧困家庭。這樣的活動內容從認識到感受體會,到主動觀察和參與,加強德育科學研究,積極創造條件,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手段,開展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實效作用明顯。第二,德育活動生活化。德育生活化就是要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將道德教育融入生活之中。例如,家務活動的參與是當今中學生缺少的,很多家長也不愿意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動,認為會浪費時間,本質上覺得這些事情不需要孩子來做。教師必須與家長達成統一認識,讓家長意識到參與家務勞動,才能讓中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辛苦,體會到自己生活安逸的來之不易,這樣理解了父母也就為父母的說教提供了信任度,否則孩子永遠都不會懂得尊敬父母,父母的話永遠都是嘮叨。同時,社會即課堂,教師要敢于將學生代入社會活動之中,感受生活中應該形成怎樣的道德素質。例如,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的義務勞動,聘請企業優秀勞動者進行演講活動,讓德育脫離簡單說教反思,更多地讓學生去親自參與社會活動,體驗哪些良好的品格是受到社會認可和尊敬的??傊?,就是要立足于學校的教育現狀,讓學校德育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通過德育生活化的實踐研究,探索學校德育的模式。第三,進行學科德育滲透。中學德育工作要利用多學科進行德育滲透,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完成德育工作,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例如,在教學理科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樹立嚴謹的學術態度,并加入一些科學史的知識內容,讓學生能夠明白科學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進而對學術追求產生明確的認識。又如,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文學作品內容的深入分析就能夠了解作者對于人生、對于生活的正面感受,對教育學生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積極學習,努力發展,以及愛國愛家等至關重要。另外,歷史學習過程中,各類歷史故事也提供了修養自身的德育資源。如:漢初韓信功成名就后,費盡千辛萬苦,尋到對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優厚贍養以報其恩;諸葛亮感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盡管后主“樂不思蜀”,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傊?,校園德育要通過學科滲透來實現,這樣就能夠確保德育活動的實效性,只有真實有效地形成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我們的德育工作才能說是行之有效的,才能成為模式不斷地傳遞開來。
3.以人為本行德育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前提和核心。為了更好地迎合中學德育對象,實現針對性的教育工作,中學德育管理也必須形成以人為本的德育方針。首先,要利用一切手段建立師生溝通渠道,保證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完成德育工作。師生溝通的方式最好以網絡溝通的形式存在,這樣能夠消除學生的心理防線,能夠幫助學生更主動地與教師溝通,吐露心聲。例如,組織“QQ談心事”活動,學生利用QQ與教師談心事,保證內容是不公開的私密活動,教師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保證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德育活動。其次,要利用家庭教育來保證校園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很多家長會反映,中學生在學校內是懂禮貌的,但是在家庭內就變得蠻橫無理,這都是由家庭教育落后所導致的,所以必須做好家庭教育的德育引導工作,教師要善于利用家訪的有利時機對學生家長進行個體指導,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與科學性。因為網絡的發達,教師完全可以利用現代化溝通互動技術與家長保持密切聯
系,及時發布最新的德育內容,讓家長能夠在家庭環境中鞏固德育成果。
綜上所述,中學德育改革創新要從以人為本理論和核心素質教育理論出發,明確德育定位;要保證從生活教育和學科教育出發,發揮德育實效作用;要重視家庭教育引導和網絡互動模式,實效對德育對象的針對性影響,最終保證中學德育工作能夠彰顯其有效內涵,并形成常規有效的影響模式。
參考文獻:
[1]彭文君.現代德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本內涵及其現實模式的探究[J].理論界,2014(3).
[2]尚新爽.學校德育工作聯動機制的新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3(4).
[3]牟繼春,張秀君,王秀真.創新德育機制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2(S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