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道旭
摘 要:神舟飛船一次次的成功發射、大飛機的研制成功、深海探測記錄又被刷新……這一次次成功的背后凝結的是科學家辛勤的汗水,更有他們智慧的創新。一線教師該如何將科學創新的精神發揚光大,不辱教師的使命呢?這是需要廣大教師深入探討的。
關鍵詞:放手;創新;學習空間
反思我們的教學,我認為:我們教師對學生包辦得太多太多,留給學生的又太少太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覺得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留給學生寬松的學習空間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同樣,創新思維需要讓學生的思維自由地、無拘無束地馳騁,這就需要一個良好的、寬松的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和想法。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讓學生敞開心扉,自由地抒發個人觀點。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我讓學生就爸爸讓“我”把魚放了這一做法對不對發表自己的看法時,正當同學們紛紛說爸爸這樣做是對的,是教“我”如何正確做人,這時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說:“我覺得爸爸做得不對!”同學們用驚詫的目光看著他。我也不立即下結論,而是問他為什么這樣說。他告訴我如果把魚留下以后還可以在同學面前炫耀一下,多威風啊!不少學生笑了起來。我先肯定他想在同學們面前樹立自己的尊嚴是對,然后我反問他這條魚是不是應得的。他搖搖頭。我又問那用這條魚能在同學們面前樹立自己的尊嚴嗎?他笑著坐下了。看到這場景后,學生更踴躍了,很多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甚至出現了爭論。漸漸地,學生的膽子大了起來,也不再羞澀了,課堂常常響起不同的聲音,思維也更加開闊了。
二、留給學生一些方法
“善于教人者,教人以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著名科學家達爾文也曾說過,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給了方法,就是給了學生“點石成金”的指頭、捕魚的網,學生就可以用去捕獲獵物,探索知識的海洋,就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
因此,備課時我就注重學法的指導,圍繞它設計教法,在教學中,以法導學,真正體現了為學而教的思想。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自己總結學過的方法。如:分析以前學過的寫事的文章,要想把一件事敘述清楚,需要交代好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又如學生常常不知道如何寫人,作文中的人都是千篇一律,無論是老師、或是媽媽、或是爸爸、或是爺爺,他們教育起人的話是一模一樣,做起事來也是絲毫不差。于是,我讓學生找一些關于寫人的文章,看看上面的老師、媽媽、爸爸、爺爺是否一樣,他們有哪些不一樣,作者是如何體現他們的不一樣的?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從而明白了寫人應該抓住人物個性化的外貌、語言、動作、行為,并把人放入具體的事情中加以描寫,這樣才可以把人寫活,寫出與眾不同之處……
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到了一些方法,還學會了如何去總結方法,發現新的方法。
三、留給學生一些討論的時間與空間
國際大專辯論會也許大家都不陌生,大學生的唇槍舌劍、妙語連珠讓所有人記憶猶新,而大學生在辯論中表現出的活躍的思維,及其碰撞出的智慧的火花更讓人久久難忘。辯論如此,討論亦然。
因此,我在平時教學中,注意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遇到一些可能產生分歧的地方,就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討論,并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要害,深入地展開,有時課堂上沒討論完,我讓他們課后尋找更有利的證據繼續討論。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學習時,學生為“父親的愛和母親的愛,你更喜歡哪一種”這一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有的說父親的愛太事業有成,容易讓人產生自卑;有的說母親的愛太溫柔,容易讓人驕傲……討論時,還舉出了許多自己的例子。在雙方針鋒相對中,學生對這兩種愛有了更深的認識。最后雙方握手言和,達成共識,父親嚴厲的愛和母親慈祥的愛都不可缺少。學生經過長期的訓練后不僅能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而且創新思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四、留給學生創新的機會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多布置一些能發揮學生創新能力的作業,多給學生一些創新的機會!
如在介紹一個日常生活用品時,我讓學生扮演不同類型的自己喜歡的售貨員,來推銷自己的產品。一時精彩紛呈,學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推銷起來各有妙招。有些課文的結尾是開放性的,我就讓學生自己當小作家來續寫結局。
當然創新的機會還很多,教師應善于發現、挖掘,為學生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
五、留給學生失敗的權利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難免會出這樣或那樣的失誤。平時我們有可能遇到你給他寬松的環境,他卻不遵守紀律;你給他討論的機會,他卻抓不住要點亂說一氣,甚至瞎起哄;你給他創新的機會,他卻學著課本照搬照套,抑或是人云亦云……這時可能讓我們懷疑自己的做法是否錯了?偉大的發明家愛因斯坦發明電燈的時候還失敗了一千多次,更何況是我們知識能力還很有限的小學生呢?因此,此時教師不應大驚小怪,而應該幫學生找到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加以適當的引導和幫助,相信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這些現象一定會慢慢減少,最終消失的。
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如果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我想如果我們給學生留出足夠多的空間和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也會做得更好!這樣創新離我們還會遠嗎?
參考文獻:
[1]馬進花.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數學課堂效益[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
[2]宣沫.給文章一雙秀美的眼睛:新材料作文的擬題[J].語文教學通訊,2015(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