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娜
摘 要:縱觀歷史長河,我國數千年的文化積淀,不僅凝聚了中華兒女的聰明才智與共同愿景,還鑄就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燦爛與輝煌。這些傳統節日猶如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在繼承中得以永葆青春,在發展中得以充滿活力。基于此,語文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把傳統節日文化滲透到語文閱讀教學中,從而引導學生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閱讀;語文;傳統節日
一、創設節日情境,讓學生盡情吐露內心情懷
如果把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比作一幅幅美麗的自然風景圖,那么,“中秋節”則宛如風景圖中點綴璀璨夜空的一輪皎潔的明月,它撒下的余暉柔和地融入一個美麗的湖泊中,似乎在訴說一個古老的故事。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創設“中秋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節日的情境中吐露內心情懷。
例如,在學習李白《靜夜思》這首古詩時,當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后,我對學生說:“小朋友們,你們已經知道了《靜夜思》這首古詩表達了詩人李白對家人的思念之情,現在,請你們再說一說詩人是借助什么景物表達的呢?”全班學生一起大聲地說:“月亮。”我對學生說:“說起圓圓的月亮,你們能想到哪個節日呢?”學生說:“中秋節。”于是,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了一幅美麗的中秋之月晚景圖,并對學生說:“中秋之夜,假如你沒有和爸爸或者媽媽一起過中秋節,那么,當你們仰望那一輪明月的時候,你會對爸爸或者媽媽說些什么話?”于是,小朋友們就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一邊觀看大屏幕上的月亮,一邊說出自己心中話語。如此一來,這不僅使小朋友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還使他們對傳統節日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大屏幕上那輪中秋圓月的感染下,學生的內心情懷得以盡情地展現,與此同時,傳統節日文化也得到了傳承。
二、反復朗讀課文,使學生充分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如果把我國傳統節日文化比作一個五彩繽紛的大花園,那么,“重陽節”就如同花園中盛開的朵朵菊花。教師可以采擷這朵名叫“重陽節”的鮮花,使學生在反復朗讀文本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時,在講課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了課下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搜集有關重陽節的資料。在上課時,我不僅使學生掌握這首古詩中的重點字詞、準確地翻譯詩歌的大意,還向學生介紹了一些有關重陽節的信息,并引導他們從詩句中仔細地體會詩人在這首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我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詩人對家鄉親朋好友思念之情的詩句,并讓他們仔細地品味這些詩句;另一方面,我引導學生通過諸如全班齊讀古詩、個人單獨朗讀古詩、同桌合作朗讀古詩、小組一起朗讀古詩等多種朗讀形式來使他們體悟詩句中所深藏的內蘊,如此一來,這不僅有利于激發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真情實感,還能讓學生在真摯的情感中樹立正確的情感取向。
三、組織辯論賽,使學生樹立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信心
如果把我國傳統節日文化比作一棵大樹,那么,“清明節”則如同大樹的根。在清明節,人們手捧鮮花,攜帶祭品,并懷著無限的懷念之情來到祖先的墓前祭奠自己的祖先。從某種意義來講,清明節是子孫后代與祖先溝通的橋梁,也是中華兒女認祖歸宗的紐帶。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地借助清明節這個節日來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比如,在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了杜牧的《清明》這首古詩。為了把傳統節日文化更好地滲透到閱讀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我在讓學生賞讀《清明》這首古詩的同時,還組織一場以“中西文化,誰更多嬌”的辯論賽。首先,我根據學生對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愛好把全班同學分成了兩組。正方是“清明組”,反方是“萬圣組”;其次,兩組的代表把自己所了解的節日知識進行陳述。在學生陳述的過程中,我仔細地觀察他們的表現情況,“清明組”表達流暢、陳述完整、如數家珍;而“萬圣組”的代表吞吞吐吐、結結巴巴。此時,為了使“萬圣組”的代表的自尊心不受到傷害,我立即參與到辯論賽之中,并說道:“說實話,萬圣組說得也不錯,你看他們能夠說出那么多個傳統節日的名稱,這說明他們積累了很多課外知識,但是,為什么你們最終會失敗呢?”“萬圣組”的學生說:“失敗……我們也不清楚。”接下來,我對他們說:“咱們一起來想一想、說一說失敗的原因,好不好?”此時,課堂中原本“對峙”的局面變成了“相互合作”的溫馨場景。看著他們積極討論、認真反思的樣子,聽著他們的歡聲與笑語,我感觸頗深:這不正是傳統節日文化滲透和發展最好的縮影嗎?
總而言之,輕閉雙眸,細細品味我國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從春節到元宵節,從元宵節到清明節,再到端午節、中秋節等,一節又一節,一年又一年。這些傳統節日穿越時光的隧道,流轉數千年,變的是形式、內容,不變的是情愫與內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進而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翟巧云.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J].考試周刊,2014(21).
[2]王鐵良.語文教學應強化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意識[J].教學與管理,2015(2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