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菁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教師能夠關注到幼兒園角色游戲中存在的場地及游戲區域限制,開始將角色游戲拓展到戶外,借用戶外場地讓幼兒能夠更開闊地游戲。但是在研究中發現,以往的大班戶外自主性角色游戲開展時,教師僅僅是將室內的游戲內容、材料,原封不動地照搬到戶外。尤其在對大班幼兒角色游戲指導中,往往忽略了幼兒原有的游戲基礎,教師在幼兒三年的角色游戲中選擇游戲主題、創設游戲環境、投放游戲材料等千篇一律,這樣的做法不僅無法滿足大班幼兒戶外角色游戲開展的自主性需要,更是限制了幼兒游戲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戶外角色游戲中要讓大班幼兒更好的發揮其自主性、合作性及游戲性,真正做到大班戶外自主性角色游戲,要與以往的戶外角色游戲進行一定的“取”與“舍”。
【關鍵詞】大班;戶外;自主性;角色游戲;取;舍
戶外自主性角色游戲是利用戶外環境及資源,讓幼兒按游戲需要,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角色游戲。而大班幼兒已經過了兩年多的角色游戲,有一定的游戲能力和游戲基礎,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更寬闊的游戲場地,更應是多選擇、多變化,能提升其游戲能力的“材料”,符合他們自主游戲探索的“主題”,以及能給予他們更多探索空間的“教師指導”,能促進他們合作的“氛圍”,及進一步與人交往的“機會”。教師在游戲的開展中與以往的大班戶外自主性角色游戲進行一定的“取”“舍”顯得尤為必要,筆者以集美區實驗幼兒園大班角色游戲主題“我們居住的地方”為例,提出以下建議:1.主題選擇——取“生成”舍“預設”,提升大班幼兒游戲的自主性;2.材料投放——取“假”舍“真”,提升大班幼兒游戲的能力;3.空間規劃——取“精”舍“泛”,提升戶外空間利用的有效性;4.師幼互動——取“觀察”舍“介入”,提升教師指導大班游戲的能力。
一、主題選擇——取“生成”舍“預設”,提升大班幼兒游戲的自主性
以往大班角色游戲因為幼兒發展的需要,以及教師為了讓幼兒更好的提升游戲能力,教師對于游戲的把控顯得尤為突出,關注點也就更加有針對性。教師會更注重于“預設”主題,為了提升大班幼兒游戲性,教師往往選擇能夠提升幼兒合作及游戲技能的內容。比如設置大班角色游戲“茶館”,教師根據游戲需要制定內容,讓幼兒學習泡茶、挑茶葉、品茶,推銷茶品等。表面上對幼兒來說游戲能夠達到制高點,但是選題遠離幼兒生活,幼兒無法真正在生活中去觀察,從而被動進行活動的推進,限制了幼兒的自主性。而當角色游戲擴展到戶外后,結合大班幼兒游戲區別于中小班特點,對于幼兒自主性游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預設”已經遠遠無法滿足該階段幼兒的游戲,游戲的選題需要取自幼兒“生成”,則應是源于幼兒生活,能夠讓幼兒自主去推進游戲。
案例1在大班主題活動“我們居住的地方”開展中,幼兒收集周邊生活環境資料,了解了周邊環境后,對周邊生活顯現出十分的興趣,幼兒自發提出要將周邊敬賢公園、幼兒園、金中意超市、國民水果店、垃圾處理站等游戲內容納入到戶外角色游戲中。由于區域過多,教師根據幼兒調查表進行投票,讓幼兒自主選擇喜歡的、想游戲的區。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很多幼兒主動讓家長周末帶到游戲場地進行觀察學習。
案例中所有的游戲內容均是幼兒自發形成,并且幼兒能夠在生活中去觀察和發現,支持幼兒自主推進游戲開展。大班幼兒已經有足夠的能力進行游戲拓展,而在日常學習生活自主生成的內容最為真實,在這樣的情境中,大班幼兒可以自然地、輕松地融入到其中,這樣教師不僅可以真實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想法、特點及實際能力,更是讓大班幼兒能夠自主探索,真正做游戲主人。
二、材料投放——取“假”舍“真”,提升大班幼兒游戲的能力
以往教師以為將角色游戲推到戶外,就是純粹換個空間,拓展游戲場地,所以往往只是把教室內的“自制材料”轉移一個位置,仍舊以材料的“真”來提升幼兒游戲生活化及趣味性。對于已經可以自主思考、探索的大班幼兒來說,“真實”的事物已經無法滿足其探索的欲望。過真的材料,缺乏創新和變化的挑戰,這個階段的幼兒已經可以“以物代物”,甚至“假物真玩”。而自主性戶外角色游戲真正意義,也不僅僅是將場地擴展到戶外,更是將戶外資源引入到游戲中,給幼兒更充足的選擇,以進而提升幼兒的游戲能力。
案例2“我們居住的地方”大班戶外角色游戲——“金中意超市”中,教師讓幼兒到操場上尋找可以當成超市游戲的材料,幼兒提出可以賣“戶外器械”。教師提問:可是超市里都是有賣水果、有賣糖果,也有賣飲料,怎么辦呢?幼兒1:可以收集一些瓶子、水果玩具等布置超市。幼兒2:也可以把皮球、跳繩這些當做運動器械賣。
案例3“我們居住的地方”大班戶外角色游戲,幼兒游戲中利用戶外運動器械布置超市,幼兒1:要買飲料。幼兒2(超市工作人員),利用木板代替“飲料”,賣給幼兒1。幼兒1拿著木板回到“娃娃家”,將飲料喂給娃娃喝。 幼兒3要買洗發水,幼兒2用三角形障礙物當成“洗發水”,幼兒3將“洗發水”帶到娃娃家,幫助娃娃洗頭。進而幼兒利用戶外環境布娃娃家、醫院、消防局等。
摒棄了以往教師制作“真實”材料,大班幼兒根據戶外材料自發進行游戲,進一步提升幼兒“以物代物”的能力,取“假”舍“真”在材料選擇上凸顯靈活性、可變性 。即材料從戶外資源中來,更有可塑造、可變化、可組合、無固定的使用模式,真正讓游戲材料“動”起來、“活”起來。案例大班幼兒通過自我暗示,以物代物,在游戲中就會邊觀察、邊思考,不斷地探索,想出與他人不同、與自己以往經驗不同的替代物。借助于各種材料的暗示,幼兒不斷地進行發散性思考操作,進一步提升了游戲能力。
三、空間規劃——取“精”舍“泛”,提升戶外空間利用的有效性
以往的戶外自主性角游中教師會更加突出對場地的運用,但僅僅是突出于“泛”,將游戲鋪滿戶外,讓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顯得“忙”、“豐富”“充實”。但大班幼兒需要的戶外空間不僅僅是“隨意廣泛運用”,更需要“精”,在充分利用戶外空間同時,要引導大班幼兒自主考慮區域游戲性及適宜性,合理利用空間,從而進行取舍。
案例4“我們居住的地方”大班戶外角色游戲,幼兒利用戶外綠植物種植地設置“敬賢公園”。幼兒利用木樁布置公園座椅,水池布置成觀賞區,并引入公園中常見的“釣魚游戲”,將此場景布置成公園一角,形成半開放互動式場景。
案例5“我們居住的地方”大班戶外角色游戲,幼兒根據一次參觀消防局后自發生成相關主題“消防局”,有幼兒提出需要在角色區增加消防員訓練區。教師讓幼兒先觀察戶外場地,與幼兒一起商量,場地中哪里適合布。幼兒1:木樁區可以布置,消防員可以利用木樁練習攀爬救人。幼兒2:木樁區是敬賢公園了。可以用滑滑梯區布置,那里有鉆爬的“墻”,還有練臂力的吊環。幼兒3:滑滑梯區離超市很近,救火很方便。幼兒討論后,表決最后定于滑滑梯區創設消防局。
空間規劃除了還于大班幼兒外,更重要是“精”于游戲,“精”于運用,利用空間布局的特點,引導幼兒學會充分利用,提升空間利用有效性。
四、師幼互動——取“觀察”舍“介入”,提升教師指導大班游戲的能力
戶外自主性角游中大班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而以往教師過多的“介入”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會變成干預,幼兒在教師的頻繁介入中被動推進游戲。所以教師對于大班幼兒角色游戲指導策略要變干預為引導幼兒自主探索,這就需要教師取“觀察”舍“介入”。教師要當大班幼兒游戲的觀察者,為了促進大班幼兒能夠在游戲中進一步的探索,需要做的就是在導入后,大膽放手,讓幼大班兒自主地進行游戲,教師要做的認真觀察,合理分析,不斷推進。
案例6 “我們居住的地方”自主性戶外混班角游中,教師根據各區定點觀察,不急于指導幼兒,教師根據幼兒游戲情況,隨身準備記錄本,并進行簡單記錄。在游戲后,教師引導幼兒大膽交流游戲過程。并讓幼兒提出存在問題,根據觀察有針對的進行引導,師幼討論形成推進,在下一次游戲中講問題導入,
這里教師要把大班幼兒當做游戲主體,摒棄以往的較重視傳授知識,總是總結怎么做,再提問“你會怎么做?怎么玩”等問題,讓幼兒被動接納,忽視誘導幼兒積累知識經驗。其實游戲中對于大班幼兒是一個感知的過程,能否按照游戲流程或者生活的流程游戲,并不是游戲的最終目標。為此,教師應學會觀察,并能夠分析觀察的內容,從而推進游戲開展。同時創設各種有利于幼兒分享各自經驗和體會的機會,引導大班幼兒描述游戲中的過程,從而引導幼兒自主提升建構知識經驗。
大班戶外自主性角色游戲要擴充幼兒自由活動空間,真正將游戲權利歸還給可以主動探索的大班幼兒,發揮其貼近生活、自由游戲、自主探索、輕松愉悅等的優勢,讓其成為對大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支撐點。
【參考文獻】
[1]洪燕.《例談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大班自主性角色游戲的思考》[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6(10).
[2]閆秀娟《淺談幼兒園大班額戶外游戲活動的有效組織與策略》[J].《學周刊》2016年(5).
[3]丁麗娟《幼兒園戶外混齡游戲的探索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5年(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