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產 劉新艷 李曉霞
摘要 本文介紹了臨沂市河東區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對策,以期為農民合作社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山東臨沂;河東區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264-02
近年來,臨沂市河東區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推進農民合作社建設,培育和發展了一批農民合作社,增強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了農民收入,有力地推動了農村農業經濟發展。
1 發展現狀
截至2017年底,河東區工商注冊農民合作社1 079個,經營范圍涉及蔬菜、林果、花卉、畜牧、農機、農資服務等行業,入社農戶1.28萬戶,帶動非成員農戶2.3萬戶,注冊資本22.4億元,年銷售農產品10萬t,實現銷售收入7.2億元,年利潤總額1.1億元,成員戶均增收4 500元。
1.1 從事行業、創辦主體、經營服務內容多元化
按從事行業劃分,種植業462個、林業158個、牧業334個、漁業3個、服務業108個、其他14個;按牽頭人身份劃分,農民990個、企業37個、基層農技服務組織11個、其他41個;按經營服務內容劃分,產加銷一體化42個、生產服務457個、購買服務429個、倉儲運銷服務70個、加工服務47個、其他34個。
1.2 運作模式多樣化
1.2.1 “合作社+農戶”模式。如河東區德盛大蒜種植專業合作社是省農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建有2 500 t恒溫庫,擁有社員422戶,成員出資453萬元,帶動社員發展大蒜種植面積逾73.33 hm2,年銷售大蒜、蒜薹逾2 000 t。合作社為社員提供資金信用互助、保鮮貯藏、營銷等服務,促進了大蒜種植產業發展,帶動了社員增收。
1.2.2 “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如河東區珍林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茄子、西紅柿生產示范基地26.67 hm2。合作社指導社員按綠色標準種植蔬菜逾100 hm2,產品由合作社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年銷售蔬菜逾9 000 t,年經營收入逾640萬元。
1.2.3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如臨沂六和魯盛食品有限公司與河東區魯盛養鴨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產業化聯合體,公司負責肉鴨加工流通。河東區魯盛養鴨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社與周邊逾900戶社員簽訂養殖合同,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系列化服務,養殖戶只負責養殖。毛鴨純收入逾2元/只,農民養殖風險低,每年每戶純收入逾10萬元。
1.2.4 “聯合社+農戶”模式。如河東區合勝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由5個農民合作社組成的從事小麥和水稻種植、加工、銷售以及農資、農機、植保、土地流轉等技術咨詢與服務的聯合社,擁有社員820人,經營土地逾186.67 hm2,為社員提供水稻和小麥全程機械化服務。合作社建有大米加工廠,注冊“東張屯”大米品牌,年銷售大米逾2 000 t。通過聯合社一體化經營,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增強了抵御風險能力,鞏固了市場地位,帶動了社員增收[1-2]。
1.3 組織運作規范化
按照示范社的建設要求,從2009年開始,臨沂市河東區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項目,選擇培育區級示范社92個、市級示范社42個、省級示范社11個、國家示范社3家。通過規范化建設,做大做強德盛大蒜、同德有機蔬菜、魯盛養鴨、沂州海棠、珍林園蔬菜等一批產業基礎牢、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質量安全優、品牌效益高的農民合作社示范社[3-4]。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合作社“空殼化”嚴重
近年來,由于創建目的偏差、群眾認識不足等原因注冊了一批沒有實際運營的農民合作社;一部分合作社成立后經營難以為繼,沒有履行注銷登記手續而閑置。全區工商注冊農民合作社1 079個,在農業部門備案的有450個,近1/2的農民合作社有名無實。
2.2 注冊資本不實,登記人數少
全區農民合作社注冊資金22.4億元、注冊成員12 865人;社均注冊資本207萬元、成員11.9人。工商注冊資本實行認繳登記制,不需要驗資,部分合作社注冊資本遠大于實收資本。合作社工商注冊登記要5人以上,為注冊登記便利,大部分合作社注冊人數較少。全區工商注冊成員10人以下的967個、10~100人的 85個、100人以上的27個。
2.3 經營規模不大,服務能力不強
全區統一銷售農產品總值7.2億元,社均年銷售收入67萬元;規模以上農民合作社較少,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97個,占總數的9%。合作社服務產前、產中階段涉及較多,產后的市場開拓、市場營銷、農產品加工等領域涉及的較少,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的僅有42個,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達80%以上的有91個,統一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比例>80%的有70個,實施標準化生產的有24個,注冊商標的有33個。
2.4 制度機制不健全,運作不夠規范
大部分農民合作社章程依據示范章程文本制定,流于形式;普遍沒有按照財務會計制度進行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合作社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形同虛設,沒有真正發揮作用;盈余分配制度、社務公開制度等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運行管理隨意性較大[5]。
2.5 缺乏專業人才,社員素質水平較低
大多數農民合作社管理者是當地產業發展的帶頭人,有一定的種植經驗,但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經營管理經驗。農民合作社經濟效益不高,難以吸引和聘任經營管理人才、職業技能人才和新型實用人才。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社員趨于老齡化,科技文化素質水平較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差,導致一些新的農業生產技術技能難以推廣應用,制約了農民合作社的發展。
3 對策
3.1 加大宣傳,引導合作社發展
把發展農民合作社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山東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進一步加深廣大農戶對合作社的認識。鼓勵引導農村青年、農技人員、農村能人、高校畢業生參與、領辦合作社,不斷提升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水平。
3.2 加大扶持,落實優惠政策
認真落實農民合作社在稅費減免、財政支持、金融扶持、用地用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編制并公布農民合作社優先扶持名錄,財政扶持項目優先扶持,重點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服務。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和貸款擔保試點。
3.3 強化培訓,提供智力支持
強化鄉鎮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建設,加強對于農民合作社的指導服務。開展合作社管理人才培訓,重點培養提升管理者組織管理、創業經營、市場談判、產品營銷等方面能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重點培養農機、農技、植保、會計等專業人才;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實用人才。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成員培訓教育,實施科普教育,更新社員思想觀念,培育合作意識,提高科技文化素質。
3.4 加強指導,規范合作社建設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依據各自職責做好相關的指導、扶持和服務工作,積極組織開展以管理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產品品牌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加強規范化合作社認定和動態監管工作。培育一批合作社的成功典型和帶頭人,通過典型示范使廣大農民看到合作社的優越性,從而吸納更多農戶加入農民合作社、參與合作經營。
3.5 優化發展環境,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按照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的要求,大力培育基層農業公共服務站點、合作服務組織、農業服務公司、社會服務組織等新型服務主體,強化農業科技、農機、農產品質量檢測等服務設施裝備建設,搭建農產品公共營銷、農村產權交易、金融支農、新型農民培育等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機制,拓寬服務領域,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民合作社發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4 參考文獻
[1] 何成英.研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3(20):42-43.
[2] 汪怡婷.農民專業合作社“空殼化”現象分析及應對策略[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22(5):23-26.
[3] 彭吉萍,高泉.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3(6):52-53.
[4] 吳琦.政策誘變與調適:農民專業合作社“空殼化”的成因與治理[J].大理學院學報,2015,14(1):36-40.
[5] 王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7(12):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