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鳳 陳兆軍
【摘要】:語言測試是衡量外語教學成效和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對語言教學的作用日益彰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英語教學語言測試需要注重反拔作用,以提升其學習動力。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學生 語言測試 英語教學 反拔作用
一、引言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是非英語類大學生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突出特點是思維活躍,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英語基礎較為薄弱。而且眾多研究得出,藝術類大學生的英語動機減退現象極其普遍,大多數藝術生在英語課上焦慮感明顯。而測試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測試的內容和形式對教和學都會產生極大的反饋作用,即反拔作用(backwash effect)。Hughes 認為教學與測試是“伙伴關系”,兩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一方面,測試既為教學服務,也直接影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教學產生一定的反撥作用(backwash),積極的反撥作用能夠推動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英語教學的發展。
二、語言測試對英語教學的反拔作用
語言測試對英語教學反撥作用的重要性引起了語言學家們的高度重視。反拔效應假設主要從學生-教師、學習-教學兩個角度和兩個方面為反拔效應研究理論出了一個思路,為后來的研究者對這一領域進行實證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
(一)提高正面反拔效應的途徑
測試的反拔效應可以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進行反拔效應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減少消極反拔效應,提高積極反拔效應的途徑。測試的目的最終是服務于教學。結合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踐和思考,為了使測試對教學產生積極的反拔效應,對英語測試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嚴格要求學生。平時加大考勤力度,如果學生經常缺課,卻在考前拿到考試范圍或考試題型,進行考前突擊復習,然后參加考試并通過考試,那么以后的課程他會如何對待。所以,如一學期曠課次數超過本學科總課時的三分之一,禁止考試?!敖滩粐溃瑤熤^”,只有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教師才會對學生嚴格要求。對學生嚴格要求的教師,才會努力設計一份合格的試卷。
第二,明確測試目標。任何測試題目都應當體現出命題者對教學重點以及語言學習規律的認識。測試的發展趨勢是“知識型向技能型轉變,死記硬背轉變為實際應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逐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外語教學中以各自教學大綱為綱,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與運用。這樣就不會脫離語言學習的實際意義;外語教師應該掌握基本的測試理論和方法,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測試題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母語與目標語的差異,掌握學生從母語到目標語的轉變過程中的變化。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新編實用英語1》課程,其中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都貼近我們的實際生活生,例如表達謝意,祝賀,邀請等主題,在教學過程中,對話環節我就采用學生現場進行情景對話,達到玩中學,學中記的目的,學生也在愉快的課堂環節中獲得收貨。對于課文部分,我則把語法和翻譯加入其中,使學生能夠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對于聽力部分,不僅考查聽力,還練習了速記能力,然后把聽到的短篇文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組織,能夠復述,達到了聽說不分家的效果。
第三,測試題型多變性。對于大部分高等院校,英語學習會持續四個學期。如果每個學期的題型保持不變,學生考完一個學期之后,基本就可以推斷出后三個學期的測試題型,這樣必然導致兩種結果,一種在學習過程中會密切關注考試題型的題,期末考試中獲得高分;一種上課不認真聽講甚至逃課,考試前抱佛腳,及格萬歲型。這樣的結果與學校的培養目標相背離。因此,期末測試出題范圍不宜太小,題型不宜固定化。測試的題型既要考查學生語言知識的掌握,又要考查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能力。我們傳統教學時,往往注重語言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語言實際運用。這樣不符合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的基本功能。勢必造成了高分低能現象。因此,學生的學期期末測試成績可由平時(出勤,課堂表現,作業)+期中(口試)+期末(卷面)三部分構成。期末試題的題型每學期可以有針對性進行變換。這樣對學生來說,既有新鮮感,又有挑戰性。
(二)減少英語測試對英語教學的負面反撥作用
英語測試對英語教學的負面反拔作用分顯性(overt)反拔效應和隱性(covert)反拔效應。顯性反拔效應指直接的,明顯的應試教學,如學生要不斷地做大量的與考試有關的所謂全真試題、模擬試題和課后練習,把測試成績絕對化,把生動活潑的外語教學變成枯燥乏味的應試技巧訓練,妨礙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出現“啞巴式”英語現象,背離了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而隱性反拔效應指對教學的深層次,不易覺察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教學中根深蒂固,潛移默化。其結果是學生的學習失去了個性化和主動性,總害怕在課堂中出差錯、失敗和被批評。同樣對教師來說,由于擔心自己所教的學生考得不好,會使教師鼓勵學生運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獲取高分,最后必將導致教為了應試,課堂成了考場的狀況。
因此要減少消極反拔效應,單從測試方面進行討論是不夠的,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探討:(1)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理念從知識型教學向技能型教學轉變;(2)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體到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師和學生之間更多的是一種合作關系;(3)評價方式的轉變。評價一個學生的英語水平高低不應只看重成績,要多方位考慮。學生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中, 更加注重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聽說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佩珩,李凱平. 診斷性測試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正面反撥作用[J],海外英語,2010(4).
【2】丁玲.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三本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反撥作用研究[J],海外英語, 2014(1).
【3】錢丹. CET 考試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反駁作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0(16).
【4】蔡振群. 英語測試對教學的反撥作用[J],外語研究,2011(4).
基金項目:2017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高校藝術設計專門用途英語(ESP)需求分析”(立項號:201706264),主持人陳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