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軍
【摘要】: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SP)的主要分支,學術用途英語(EAP)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其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習者用英語進行專業知識學習、開展學術研究,增強其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關鍵詞】:ESP EAP 需求分析 學術英語能力
1.研究背景
專門用途英語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近年來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是一門使學習者實現英語知識和技能專門化的應用型課程,是與職業領域相適應的英語。大學英語教學要以ESP重要分支---學術用途英語(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為導向,以滿足學生專業需求和社會對國際交流人才的需求。學術用途英語的需求是存在的,各高校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決定開設多少“學業用途英語”。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確保 EAP教學效果的先決條件,涉及到對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等數據的收集。
2.學術用途英語教學需求分析研究方法
2.1 調查數據收集
本次抽樣調查對象是地方三所本科高校的理工類學生,主要涉及紡織工程、機械制造、化學工程相關專業的大四學生,修完了通用英語和專業英語,并參與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2018年3月發出問卷21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207份,無效問卷3份(由于整個問卷都選了同樣的選項)。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問卷采用萊克特分級量表記分,5-堅決同意,4=同意,3=不確定,2=不同意,1=堅決不同意。利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21.0進行統計分析。利用內部一致性的方法計算Cronbach alpha系數值,整體問卷alpha值為0.835,說明該問卷具有內部一致性。
2.2 結果和討論
(1)關于學生對學術用途英語的需求狀況
在用英語閱讀本專業的文獻需求方面,26.1%學生堅決同意,48.3%學生同意,學生需求度高;在用英語聽國外學者專家的講座或講課的需求方面,18.4%堅決同意,45.4%同意,學生需求度高;在用英語寫文獻綜述,或摘要,或報告,或小論文需求方面,19.3%堅決同意,35.3%同意,30.4%不確定,需求度高;在用英語作學術口頭陳述,或在學術研討會上用英語宣讀論文需求方面,13.1%堅決同意,32.0%同意,33.0%不確定,需求程度中等;在專業學習中有出國游學(交流交換生)或今后留學的需求方面,14.6%堅決同意,25.2%同意,36.9%不確定,需求程度中等。這與蔡基剛(2012)調查結果基本一致,即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全英語課程和國際化課程的普及已成為趨勢。學生上全英語/雙語課程,聽外國專家的講課和講座比例都超過了一半以上。即使在全英語課程/雙語課程并不普及的專業和學校,學生要求用英語查找自己專業文獻和用英語寫文獻摘要等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2)關于學生的學術用途英語能力情況
在聽外國專家或教師的講座/講課方面,60.0%的學生通常不習慣,跟不上,不會做筆記;在閱讀原版教材和專業文獻方面,76.6%的學生通常速度慢;在用英語做學術論文口頭陳述和參加學術討論方面,71.4%的學生通常有困難;在用英語寫文獻綜述,論文摘要和小論文方面,72.0%的學生通常有困難;在英語論文寫作中,61.5%的學生通常不知道如何避免學術剽竊,26.8%的學生不確定什么是學術剽竊,不懂學術規范。這表明大學生學術用途英語的能力也是欠缺的,并且學生學術規范知識堪憂,這與蔡教授(2012)的調查基本吻合,突出的是,學生學術素養較弱。
(3)關于學生對學術用途英語教學的看法
其一,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看法
近半數的學生(46.6%)認為大學英語教學基本能滿足其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和研究的需求,27.2%不確定, 26.2%表示不能夠。55.1%的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和課程基本滿意,21.5%持中立態度,23.4%不滿意。通過幾年大學英語學習,43.5%的學生對自己英語水平提高的幅度感到滿意,24.6%不確定,31.9%不滿意。52.4%的學生認為目前的普通英語教學不同程度上重復中小學英語教學內容,23.8%不確定。60.2%的學生學習普通英語的目的主要是應對各種英語考試如四、六級、托福等。41.2%的學生認為普通英語是造成其英語學習懈怠和厭倦的主要原因之一,23.0%不確定,36.8%則不這么認為。
其二,對學術用途英語的作用的看法
67.1%的學生贊同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定位應是學術用途英語,著重培養大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和研究的語言能力,21.7%不確定。78.7%的學生認為學術用途英語能提高其在專業領域內的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能力,16.0%不確定。79.7%的學生認為學術用途英語能提高其在今后學習上繼續深造或工作就業中的競爭力,14.5%不確定。59.0%的學生認為學術用途英語教學比普通英語教學在提高其英語水平和能力方面更有效,31.4%不確定,9.6%不認為如此;51.7%認為學術用途英語在調動其英語學習積極性方面更有效,33.5%不確定,14.8%不認為如此。
3.需求分析的啟示
大學生要能用英語從事與自己學科相關的語言交流活動,適應全球化教育背景,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必須一種能夠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的學術用途英語能力。相應地,學術用途英語教師不僅要提高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術水平,而且要提高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教師可以借鑒項目教學法的經驗,如李俊芳,徐筠(2015)的項目教學實踐[4],既要幫助學生學習到基本的學術用途英語知識和能力,又要幫助他們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于模擬或者真實的專業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團隊協作能力、探究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守仁、姚成賀. 關于學術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外語,2013(5):4-10.
【2】單宇、劉芬. 基于需求分析內容驅動下的EAP課程構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2):133-136.
【3】蔡基剛.“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30-35.
【4】李俊芳,徐筠. 高校學術英語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中南大學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4):93-96.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學專項―外語”重點資助課題“ESP課程建設及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BZGW20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