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千慧
《老殘游記》這部小說以“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而聞名,故而對于這部小說從茶文化方面分析的人卻寥寥無幾,然而在明清小說中,《老殘游記》描寫茶的篇幅比例是很高的。從《老殘游記》小說本身著手,考察其中反映的清代茶文化,體會其中的茶具、茶館文化、茶房、茶道思想,總結出清代茶文化在這些方面的特點。
從《老殘游記》描寫的茶道、茶館、茶具等元素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清代,飲茶這種行為已經從貴族化、文人化走向了平民化、大眾化,于是,茶文化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得以體現。
1 茶具
《老殘游記》第三回中寫到“茶壺都是宜興壺的樣子,卻是本地仿照燒的”,這表明起源于宋而盛于明的紫砂茶具在清代進入了鼎盛時期。清代紫砂壺尤其是宜興壺的盛況也可以從《清稗類鈔》中窺見一二,《清稗類鈔》中指出宜興“所出陶器至精,以供茗飲者為多。”并對制作選料的考究過程加以記述,“色紅潤如古銅,堅韌亦僅遜之。……其泥亦分多種,紅泥價最昂,紫沙泥次之。嫩泥富有黏力,無論制作何器,必用少許,以收凝合之效。夾泥最劣,僅可制粗器。白泥以制罐缽之屬。天青泥亦稱綠泥,產量亦少。豆沙泥則常品也。”清代的宜興壺極為著名,古樸典雅、造型優美,享有“茶具稱為首”的盛譽,這都表現出清代茶具工藝的頂峰造詣。
再看《老殘游記》第九回有“蒼頭送上茶來,是兩個舊瓷茶碗,淡綠色的茶,才放在桌上,清香已竟撲鼻”,茶碗的出現由來已久,這里的舊茶碗大抵是傳統的瓷茶碗。清代是我國陶瓷史上的黃金時期,瓷茶具的技術日漸成熟,產品質量也趨于完美。在清一代,青花瓷茶具在茶具中獨占魁首。這里可以現出端倪。彩瓷技術的成熟明顯提高了茶具的藝術水平,所以人們也很喜歡瓷茶具。
要言之,清代的茶具推崇陶瓷質,有返樸歸真的趨勢。或許這與制茶方法的改善不無關系,因為制茶工藝改革后人們普遍飲散茶而無法欣賞茶湯中的“乳花”,這使得品嘗時更注重茶的本香和本味,陶瓷質茶具尤其是陶器中的紫砂壺(如宜興壺)胎質內部存在雙重氣孔結構,能蘊積且散發茶的芳香,“其色不變,其味不改,其香不減”,因而得到廣泛的喜愛。
2 茶館
所謂“茶館”,正是以茶供客的地方,也被稱作“茶肆”、“茶室”、“茶鋪”、“茶坊”、“茶社”、“茶棚”、“茶居”等,在清代極為普遍。最早的茶館出現在唐朝開元年間,稱為茗鋪,僅僅是為人解渴而已;清代的茶館發展成為大眾娛樂場所,有清茶館、大茶館、書茶館、酒茶館和園林茶館等幾種。
《老殘游記》第三回寫到:“再過去,有一個大池,池南幾間草房,走到面前,知是一個茶館。進了茶館,靠北窗坐下,就有一個茶房泡了一壺茶來。”第十八回:“河邊搭著茶棚,掛著彩綢。”這些都很鮮明地表現出清代茶館的廣泛和普遍,可以說,人煙稠密之處必有茶館,所謂一處挨著一處。“康乾盛世”時期,茶館呈現出集大成的景觀,不僅數量眾多,功能、種類與前朝相比也都出現了多樣性。
清代的茶館各種類別、等級都有。周文棠的《茶館》中寫道:“以北京為例,茶館在清末遍布全城,有各種類型的茶館,適合各種層次的作為品茗活動的場所。如專供商人洽談生意的清茶館;飲茶兼飲食的‘貳渾鋪;說書表演曲藝的書茶館;有供文人筆會、游人賞景的野茶館;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館。茶館里既有挑夫、販卒,也有商人、老板,也可以有唱曲兒的,賣藝的,還有提籠架雀的八旗子弟。”
清代茶館遍布南北各地。僅《清稗類鈔》中明確記述的地區就有北京、南京、上海、蘇州、揚州、無錫、長沙、廣州等城市以及云南、四川等地區。
出入茶館,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各行業將茶館用作集會的場所,這在船夫、車夫等都市的“下等社會”成員中也同樣如此。茶館對國民的生活和行為等起到了一定的塑造和導向作用,茶館文化也因此形成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茶館心理。(茶館心理是指茶館在較長時間內形成的較為固定的且具有傳承性的茶客的共同心理)
《中華茶文化》一書中就指出“茶館心理的核心是‘和,而茶館的一切言行,都以‘和為基礎。在茶館心理作用下,用茶館語言和茶館方式來交友、洽商、調解糾紛等,便能達到其他地方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正是因為在茶館之中人們可以體會到塵世喧囂里難以體味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茶館之“和”與茶道的至高追求“和”之間的共通,茶館才會如此普遍。
3 茶房
茶館風靡各地,自然也就少不了茶房。茶房在如今,有兩種解釋,一是放茶食、燒開水的地方,另一是指舊稱茶館、旅店、火車、劇場等處的供應茶水及做雜務的工人。在這里,便是指在茶館里供應茶水、做雜務的人。
《老殘游記》第四回里頭說:“掌柜同茶房等人站在旁邊,久已看呆了”“老殘一面叫茶房來,給了挑盒子的四百錢;一面寫了個領謝帖子,送那人出去,那人再三固讓,老殘仍送出大門,看那人上馬去了。”可見,茶房不僅是存在的,而且作用不小。
茶館里的“茶房”,也稱“堂倌”。他們都有著特別的本領:在為茶客送上茶壺的時候,可以手指頭夾著一把壺,再在上面疊上兩把,兩只手的話一下子就可以連拿帶疊送六七把。茶館的茶碗,上面有茶蓋,下面有茶托,茶房在手腕里也能擺幾碗,來回走動的時候不會落下。
茶房的沖茶技術也很高超。他右手執一把大銅壺,大約舉離桌面三尺高,然后對準桌子上的幾只茶壺,將壺嘴猛地一向下,后又忽地抬起來,一舉一落,茶壺里的水正正好瀉滿九成,沒有一滴水灑落。
4 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的理解和定性是見仁見智的,對于茶道的理解并不單一,傳統的文化是茶道得以精深的基礎,“儒、道、佛”三家理論是能夠正確認識茶道的基礎,也是論述茶道的出發點。
《老殘游記》第九回的“三人品茗促膝談心”中,“茶葉也無甚出奇,不過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卻虧了這水,是汲的東山頂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作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處吃的都是外間賣的茶葉,無非種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便表明了清代一般市民階層的品茶方式和三位一體的茶道追求。
正如王惠所言,與姑煮茶的一大段論述可作為儒家精神和道德闡述的喻證,“野茶”“泉水”“松花”三美合一,就正如儒家精神要保持原初和本味,要用合理的方法和思路去解釋,再有清明高潔之士發揚。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率先在世界上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清代茶文化對前代進行了繼承和總結,同時也展現出了很多變化。而關于茶道,基本的觀點便是認為:茶道最本質的內容是“和”與“清”。清,意味著儉德;和,則是精行儉德之上的另一種表達。和,是目的,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和最終追求;清,便是實現“和”的手段與方式。
《老殘游記》中之所以會用“儒、道、佛”的文化來論茶道,便在于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機緣,倚于佛家淡泊的出世節操,又體現出道家相對自由的個性發揮,致清導和,沁雅思明。(《中華茶文化》)”
《老殘游記》明顯表現出清代平民階層的飲茶方式,民間盛行的茶具,影響力日益增長的茶館文化,作用不小的茶房以及“和”的茶道思想。喝茶作為一種精神活動,一直以來都強調簡樸之美,盡管中國歷史上的茶文化是由簡約至精細再至簡約復至精細的,但是在傳統的主流審美中,精行儉德的茶道核心從未改變,清代亦如此。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