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奈夏
1 導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用地規模不斷擴張,城市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導致大量的農村土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土地征收現象越來越普遍。
而現行的土地征收補償政策,大多是從自然和整體社會經濟的角度出發來研究制定,其缺陷在于政府單方面定價,農民無權直接參與,忽視了農民作為土地征收過程中重要的參與者的出讓意愿,忽略了土地作為農民重要財產的本質屬性,征地補償標準過低、被征地農民安置不到位等問題突出,造成農民征地后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就業無著落,收入無保障,社會矛盾頻發,嚴重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通過實證研究被征地農民對補償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很有必要,對于今后科學制訂征地補償標準,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安置方式,以及緩解因征地補償引起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 問卷情況及研究方法。
2.1 調查地點及對象
調查地點:南京市棲霞區馬群街道百水橋村芝嘉花園小區。
調查對象:白水橋村土地被征收的村民。
2.2 問卷收集情況
本調查總共收集40份有效問卷,因為我們的調查時間是周五的下午,所以接受調查的村民主要是賦閑在家的人群。
3 數據及分析
3.1 被征地農民的基本信息分析
參與本次調查的調查對象中女性人數多于男性,占到總數的60%;所有調查對象大部分集中在40-70歲,70歲以上人群也占到了15%,調查對象年齡水平相對較大。教育水平方面大部分人教育水平較低,有31人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
3.2 被征地農民的補償方式分析
3.2.1 征地補償方式基本信息
3.2.1.1 土地征收補償方式
據問卷調查和現場結構式訪談法可得,百水橋村村民對政府給予的土地征收補償的滿意度不高。其中不滿意的占總人數的50%,非常不滿意為35%,可見不滿意的總體比率為85%。經過深入訪談,發現居民不滿意的源頭之一在于,2003年甚至更早被征地的村民覺得后被征地的其它村村民的征地補償相對自己的較好,心中存在不平衡心理,從而對政府的補償產生了不滿的情緒。
3.2.2 影響百水橋村村民土地征收滿意度因素分析
3.2.2.1補償方式與土地征收滿意度之間的關系
在研究此問題時,采用SPSS進行列聯表獨立性檢驗。
假設:H0:土地征收補償滿意程度與征地補償方式之間是獨立的。
H1:土地征收補償滿意程度與征地補償方式之間不是獨立的。
由卡方檢驗結果表可知,卡方值為16.266,相伴概率為0.003,故拒絕原假設,認為土地征收補償滿意程度受補償方式的影響。由復式條形圖可以看出,一次性現金補償加社會保障式補償是村民不叫青睞的一種補償方式。
3.2.2.2 征收土地面積與土地征收滿意度之間的關系由上圖Pearson相關性檢驗可知,征地面積與征地補償滿意程度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可以認為征地面積是影響補償滿意程度的一個因素。
通過SPSS及統計模型的分析,在現有的數據和條件水平下,得出相對科學的結論,認為征收土地的年份、方式以及面積均對百水橋村村民對土地征收的滿意度產生了影響,是村民對土地征收滿意度的幾個影響因素
4 政策建議
4.1 建立健全最低保障制度
農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并變為弱勢群體,所以建立最低保障制度是對被征地農民的根本保障。但是其最低生活保障的權利往往被國家以各種名義剝奪,如年國務院頒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城市化進程中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問題研究——以南京市百水村為例其適用范圍僅僅限于城市居民,而將廣大農民排除在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外。被征地農民應被盡快納入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4.2 多種方式扶持就業,拓寬就業渠道
政府要加大對“被征地農民”的扶持力度,通過制定合理的政策來調整政策傾向和資金流動方向,加強有關地區的道路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創業氛圍,剌激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刺激相關就業崗位的需求,使得相關村民能夠使用自身勞動力,促進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
4.3 加強法制宣傳
在土地征收補償機制中,各級人民政府是補償主體和義務主體。為使補償順利進行,增強被征農民的理解支持程度以及滿意程度,保障農民基本權利的維護途徑,我們應在土地被征收之前先讓農民深入了解政策內容,明確他們知道能夠以何種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加強法制宣傳也可以促進土地征收補償政策的實行。
(作者單位:南京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