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閣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結婚男方向女方一定的彩禮這種婚俗逐漸演變成為一種不良社會風氣,彩禮錢已經成為農民人生禮儀消費的沉重負擔。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農村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民在作為農村生活的主體,也日益趨于“現代性”,農民作為不斷發展中的“理性人”,會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巨額彩禮這種壓力下也會有一定的應對策略,研究這些行為策略會為解決農村彩禮問題提供出路。
1 調查的基本情況
調查地點:陜西省長武縣彭公鎮以下的幾個村莊:方莊村、孝村、孝席、曹胡村
調查對象:農民(針對的是父輩農民)
調查方法:采用實地調查法,深入長武縣農村地區,利用問卷法收集第一手資料,了解當地彩禮的一般情況以及農民在面對高額彩禮時的應對措施,并根據個別特殊情況進行深度訪談。
調查方式:本次調查采取的是隨機問卷調查。發放問卷是在長武縣下屬的幾個村莊采用走訪的方式,隨機選取年齡較大的父輩農民,當場發放問卷,以詢問的方式完成填寫,并當場收回的形式。共發放問卷203份,回收率達到了100%。
2 文獻回顧:
2.1 學術界對彩禮問題研究的理論成果
彩禮作為婚姻支付的一種形式,學術界對它的研究很多。目前學者們通過對彩禮問題的研究已經總結出幾種突出的理論,這些理論也提供了理解農村婚姻交換現象的基本框架。刁統菊(2007)曾總結出六種主要的理論成果,即繼承說、福利說、勞動價值說、競爭說、家庭意圖說、財產轉移說。鄧會敏(2014)將婚姻支付的問題歸結為婚姻償付理論,婚姻資助理論和婚姻市場要價理論。
2.2 研究動態:農村高額彩禮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重點
近年來,農村青年結婚中彩禮持續高升已是不爭的事實,天價彩禮這一現象也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焦點。例如魏國學、熊啟泉(2008)等從經濟學視角對農村青年彩禮高昂、擇偶困難等問題進行了研究;靳小怡(2009)等從人口統計學角度對性別失衡導致的各種風險進行了研究;鄧會敏(2014)則是從社會學角度運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對冀南 H 村進行了調研來論證天價娶妻現象的存在。
2.3 農民的理性行為研究
隨著最近十年來農村社會變遷和農民流動的急劇變化,作為農村社會的主體——農民也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近幾年國內學者用實證研究、推理演繹等方法從理論上肯定了農民理性的存在,認為農民傳統行為是基于生存境況所做的理性選擇。郭于華認為農民在生存困境的長久煎熬中世代積累傳承下來使其家系宗祧綿延不絕的豈止是理性,那應該稱為生存的 “智慧”;羅必良認為農民是理性的,他們能夠在非常狹小和極其嚴酷的環境下做出最優選擇;文軍認為農民外出就業是理性行動的表現;因此,可以認為當農民在高額彩禮的環境下也會選擇一個最優解來解決孩子的“娶媳婦”問題。
2.4 總結
對待高額彩禮,農民們是會選擇努力奮斗,籌集兒子結婚的彩禮錢還是采取消極態度躲避這一行為,又或者是采取其他“有效”的方式來避免,減輕高額彩禮對自己的負擔?在我的調查中,假定農民是“理性人”, 其行為是“理性行為”,其行為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效益,這種效益既包括“面子”上的,也包含經濟,家庭倫理方面的,可以認定為是一種社會理性行為。
3 研究結果
要對高額彩禮下農民的行為進行分析首先需要對該地區的彩禮狀況有清楚的認識。為此,我們走訪了長武縣彭公鎮下面的幾個村莊,共發放了200份問卷,針對跟彩禮相關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研究,最終有以下幾個發現。
3.1 高額彩禮的風氣在長武縣已經形成,大部分農民面臨很大的壓力
在我們調查的200個個案當中,我選擇錄入了最近5年內有結婚情況的男方家庭進行著重分析。在表1-1(最近5年內結婚的男方家庭的收入與彩禮金額的描述統計表)中,可以發現:首先,該地區農民的年收入平均為2萬左右,而彩禮金額的均值竟然達到了14萬,并且出現了22萬這樣的天價彩禮現象,彩禮金額基本上是農民們年收入的7倍。根據當地農民的年收入情況與他們當地彩禮金額的情況可以認為每個有未婚兒子的農民都面臨著高額彩禮的壓力。
3.2 高額彩禮下一些農民的行動策略
高額彩禮在長武地區確實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實地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農民們由于經濟情況等各方面的原因面對高額彩禮往往是無能為力的,但是面對兒子的婚事,面對這種倫理性的壓力,農民作為一個理性人,在巨額彩禮的壓力下,也會迫于兒子婚姻擇偶的壓力會選擇不同的行為策略來減輕自己的精神以及經濟壓力。在接下里研究分析中,我選取了調研過程中比較突出的個案,將農民們在高額彩禮下多采取的幾種行為舉措進行整理,共歸納出以下幾種行為方式。
3.2.1 借款籌集彩禮錢籌集彩禮錢對農民們是最傳統、可靠的一種方式了。在我們調研過程中,近5年內結婚的男方家庭都會選擇靠籌集彩禮錢來應對。
根據表2-1,我在對統計范圍內有效的共計72個近5年內結婚的男方家庭進行調查后發現,有60戶家庭在孩子結婚時都有負債。這也反應出大部分農民的行為選擇:即使借款也要籌集好彩禮讓孩子結婚。大部分農民的這種心態無疑會助長該地區的高額彩禮現象,不利于該地區婚姻市場的健康發展。
3.2.2 娶外地媳婦
根據個案調查,如果女方家庭不是本地的,那么他們家索要的結婚彩禮就明顯低于當地平均水平。所以在調研過程中,村民們對于那些在外地打工,過年回來帶回來一個“媳婦”的男性的那種行為都是一種較為贊賞的態度,甚至說男方的父母會非常的開心,因為這意味著他可以花較少的錢娶一個媳婦。根據和村民們的訪談得知,很多農民都有“娶外地媳婦就能少給彩禮”這種意識,他們非常希望兒子能找個外地媳婦并鼓勵兒子到外地打工。這一現象也從側面說明加大地區的開放程度,加快區域之間的人口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幫助緩解該地區的高額彩禮狀況的。
3.2.3 盡量早婚
在我們所調研的一個村莊,一個農民家的情況情況就很特殊,他的兒子22歲就已經結婚了,新娘和他年齡差不多,這在當地算是結婚很早的了。據當事人所說,目前婚姻彩禮錢越來越多了,并且當地的彩禮錢這幾年漲的特別快,如果按照當地的一般情況,男性一般是在25歲左右結婚,幾年后,等到他的兒子達到那個歲數,彩禮錢不知道又會上漲多少,所以他們家為了避免幾年后更多的彩禮錢,決定提早幫兒子把婚事給辦了。我想這種情況在農村地區絕對不會是個例。這也算是農民的一種不得已的行動策略,當地過高的彩禮金額倒逼男方高額婚姻支付,并最終無奈選擇早婚的策略性對策來減少婚姻支付。并且在調研過程中,我發現只要是家里有未婚的男性,做父母的都異常著急,都想盡快解決兒子的婚事,一旦有合適的女性,他們就會抓緊張羅。因為拖得時間越久,彩禮金額也會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也將會導致該地區出現一批早婚早育的情況,給該地區之后的發展帶來隱患。
在農村高額彩禮下,有兒子的農民家庭會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既包括經濟壓力也包括精神壓力,在這些壓力無疑會阻礙農民們的“人生任務”的順利完成。農民們針對高額彩禮的不同的行為選擇對整個農村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農民的行為需要規范。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