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文
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標志著人類開始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性,人類標榜著自己至此開始擺脫中世紀的枷鎖并走入理性的世界。從那時開始,自然科學成為人類進步的工具,實證主義成為測量一切學科的標尺。在此價值觀念的影響的,在一代代先輩的努力下,人類取得了一系嘆為觀止的成就。從電報到電話,從火車到高鐵。但是,如果說進入21世紀以后,發展最迅猛,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科學技術那莫過于互聯網技術了。由于這項技術的先進性、便捷性及可塑性,人類把他們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它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了。但是,當我們在享受它為我們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它所帶來的負面的影響的一面。而且很多在倫理學和哲學上的負面影響往往潛藏的很深,難以為常人所發掘。
1 在道德方面所帶來的負面的影響
齊格蒙特·鮑曼在《現代性與大屠殺》中生動的為我們揭示了在二戰中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在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中所起的助推作用。大屠殺其所完成的主要能力在于現代科技對人類所造成的道德的冷漠。在這場猶太人的浩劫當中,由于在現代科技的影響下,每個德國人都被迫成為工廠流水線上的一員,或者整個產品加工過程中的一部分,最終的產品成為怎么,又將用到何處,并不為人所知而在傳統社會當中,由于大家基本都生活在熟人社會,產品生產也往往出自個人或作坊,他對他產品的功能和用途非常的熟悉和了解,因此,他所受到的道德約束也就比較強大。
由此,我們也不難推論到,互聯網技術在道德約束上所帶來的弱化作用。這首先是由于互聯網平臺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它脫離了傳統的面對面交往的形式,每個人只是作為一種符號而存在于這個平臺上,匿名性和隱蔽性是它突出的特點。這就使得人們在這個平臺的言語和行為很難受到人們的監督。道德和法律的規范難以像傳統社會那樣發揮及時有效的約束作用。這就使得很多平時在熟人社會違反道德和法律說的話和事都發泄在平臺上。因此,我們現在不難發現,各種謠言、欺詐等事件在互聯網上層出不群,熟人相欺也變得屢見不鮮。
2 在人際溝通交流上的限制
在傳統社會,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基本上以面對面的方式為主,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把社交軟件當成基本上隨時隨地、必不可少的溝通的手段。雖然說,這極大的提高了人們的辦事效率,減少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成本。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意識到互聯網交流所存在的一些難以克服的局限性。
在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看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想達到最大有效性,必須遵從溝通有效性的三條法則。這三條法則分別是,一、真實性要求,即提供一個真實陳述的意向;二、真誠性要求,即真誠表達意向以便聽者能相信說者的話語;三、正確性要求,即選擇一種本身正確的話語,以便聽者能夠接受。可以說,互聯網交流在這三個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首先,從真實性來講,上面已經講到互聯網兩個明顯的特點是匿名性和隱蔽性,個人相互之間的真正的身份相當難以確認,更不用說交流對象所說話語的真實性了。第二,從真誠性來講,雖然說每個人都希望對方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是真的,即便是騙子也會真誠的表達自己的話語,以求被騙的人能夠相信他。在傳統社會的面對面的交流中,交流者的這種真誠性可以從對方的肢體語言或眼神或口氣里面讀出來。但是,互聯網交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種眼神、語氣、肢體語言的表達,因此,也就限制了真誠性的表達。最后,從正確性上講,正確性本身要求說話者所說的話語是符合道德與法律規范的,但是,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由于互聯網的這方面的不足,它并不能像傳統社會那樣對人們施加嚴格的道德和法律要求,因此也就大大的減弱了話語的正確性。所以說,雖說互聯網對人們的溝通與交流提供和極大的便利性,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停止對這種交流方式的局限性上的反思。
3 自我空間受到剝削
傳統社會中,由于受到技術的限制,個人信息往往難以進行長久和精確的儲存,這雖然對于社會管理帶來一定的限制,但是同時個人卻能夠較大范圍的保持自我生活的自主性,私人領域能夠得到較好的保護。但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卻使得人類的自我空間受到極大的削弱。這主要以現在,個人越來越難以在互聯網技術下維護自己的隱私,生活空間遭到全面的曝光。比如說,由于互聯網技術發達的儲存能力和計算能力,可以讓技術公司或者政府更加全面和具體的掌握和儲存個人信息。再比如,互聯網技術在監控上的利用。現在居住在城市的人們幾乎無時不刻的生活在攝像頭之下,日常的每一個活動基本上都有曝光在公共視野中的可能性。在這樣的環境下,個人完全成為了“穿著新衣的皇帝”,完全赤身裸體的生活在他者的視野之下。
綜上所述,在網絡技術如此發達的今日,我們不應只是一味的看到其科技進步之花所綻放的迷人笑靨,其身上所攜帶的尖銳的枝刺也值得我們時刻謹防。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