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萍
1 背景
2017年6月7日,全國高考語文作文所涉及的重要話題之一是:“捍衛傳統文化,留住根”。作文話題的傾向,顯示出教育部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導向。 在工業領域,大國工匠精神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魯班的后人,正在使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無論是國家政治層面,經濟層面,還是文化層面,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號角終于吹響了!把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與時代結合,賦予它新的意義與歷史使命已成為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不可錯過的契機與使命!
欲滅一國,先滅其文化;
欲興一邦,必先興其文明 !
2 鄉村學校心理健康狀況調研。
在大量的基層心理咨詢實踐中發現:心理呈亞健康或病態的孩子多有幾下幾點原因:
一、隔代撫養,只養不教。
二、缺少監管,網癮難戒。
三、親情缺失,性格極端。
四、缺少性教育,遭性侵幾率大。
五、父母離異,殃及子女。
六、沒有存在感,人生意義喪失。
而這些成因的背后,包含著更深層次的家庭及社會原因。若心理咨詢師只是照搬西方的“構造主義”“行為主義”“機能主義”的理論或方法,采取 “拿來主義”洋為中用的法則,那么必定會陷于“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尷尬局面!若你是一個有探索精神的心理老師,緣著孩子們厭學、膽怯、社交恐懼、焦慮癥、強迫癥、神經癥、抑郁情緒等去體察,你會發現他們所有的身心疾病的根源在家庭。家庭的價值觀失序,情感掙扎,職業經濟狀況不佳,皆是這些病態心理產生的土壤。
3 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依據。
欲治標,先正本!
國人的心理,用中國傳統文化修復更有效!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王陽明的心學理論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因此修煉我們這顆心,便是修煉好了人生的境界。這就好比面對同一個杯水,心態悲觀的人讀出的是“我只有半杯”;心態積極的人看到的是“哇,我還有半杯水”;心智高明的人甚至會主動倒掉僅有的半杯水,身體力行地去感受“人生切忌太滿,需空杯以對”的智慧!以王陽明的“明心見性”理論為基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啟發、誘導、培育學生發現自己的本心,見到真性的能力,才能使之不被周遭復雜多變的環境所困擾,以澄澈的心態處理好自我與自我,與他人以及與社會的關系。
綜上所述,無論從傳統文化中哪一位思想家的體系出發,我們都能找到家庭及個人呈現病態的根源及治療的方法。正本清源,以傳統文化的大義大愛來滋養每一個活在現世苦惱中的人,不失為當下心理學探索、實踐的新方向.
4 開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療愈模式。
一個孩子病了,一定是他(她)所處的家庭病了;一個家庭病了,一定是它所處的社會病了!療愈每一個孩子,進而挽救每一個家庭,就是對當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有效改觀,當每個家庭都沐浴在傳統文化經典的清流中時,家庭才能成為學生情感的歸宿,中國才能真正地走向民主、文明、富強!
4.1 讓傳統讀經教育成為常態
學校教育中,德育與智育不可偏廢。當代教育注重智育,傳統教育更注重教化人性,注重個人修養的養成。如《論語》提出君子要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即提高個人修養,只有滿足這個前提條件,人才能處理好與親人及社會的關系。《三字經》中有大量關于家庭倫理關系的句子,如“首孝悌,次見聞””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誦讀這類經典,讓小孩子從小養成換位思考,謙讓,反省,慎獨的個人修養,這樣的精神力量會像燈塔一樣燭照他們的人生。臺灣大學曾仕強教授42歲才開始學習《易經》,但因為這一本書,完全改變了他與世界的關系,成就了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
4.2 以經典培養家國情懷,讓學生用所學回饋社會
北大的錢理群教授詬病:包括北京大學這樣的名牌高校正在培養著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成批的高學歷的利己主義者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甚至比貪官還大。文明在倒退,很多不良因素在戕害著時代的精英。人心浮躁,社會生活險相環生,人心的混亂勢必導致環境的惡化;傳統文化可能是扭轉這一局面的良藥。
不僅是知名大學要敬畏傳統文化的魅力,踐行傳統文化;所有的學校,用讀經教育來代替枯燥的說教;以傳統文化為基石,實修“良知”教育。
4.3 開設家長講堂,培養“三觀”合格的家長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給與的最好禮物,一流父母才能培養出一流的孩子。而心理不健全的家長也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古語云:“家合萬事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古代成大事者,有大學問者,有很多都益于良好的家庭教養。家風,門風更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興旺后人的精神財富。讓家長走進學校,讓每一所學校開設“家長講堂”,請精通國學與心理學的老師來中西結合,古為中用,講講“孟母三遷與斷織”、“曾子殺豬教子”的故事,讓不合格的父母共修夫妻相處“齊眉舉案”的相敬如賓之道。培養寬厚仁慈的父母,即是培養寬厚仁慈的孩子。父母的成長也見證了孩子的成長!
西方人的信仰是宗教,中國人的宗教則是經典。樹木尚須十年,樹人必以三五十年的恒心才能成功。
讓我們以華夏子孫的榮譽感及使命感起誓,做一個敬畏傳統、弘揚傳統的中國人,以極大的愿力來改變個人業力,以少積多,通江達海,在中華復興的道路上盡我的綿薄之力。
(作者單位:重慶市綦江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