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校企合作教育是國際職教界公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本文重點分析我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型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并對校企業合作培養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型人才的途徑、措施和辦法等進行探討,為醫學院校和企業的共同發展點提供一定的參考。
1 目前國內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中醫行業重治療、輕保健;中醫養生保健企業資本和規模較小;服務結構單一老化,大多主要是以推拿按摩為主;服務標準缺失,市場良莠不齊,存在假冒偽劣宣傳和從業人員無序競爭;具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的技能型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的嚴重缺乏;以上這些都是制約目前該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2 建立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途徑
校企合作在國際上稱:“合作教育”,它是指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合作,培養具有全面素質人才的教育模式。
2.1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
以校企合作為核心的職業教育在發達國家之所有取得成功,其中不乏政府行政介入,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教育體系是在德國聯邦政府行政介入下的校企合作教育,這種教育體制解決了培養模式中最核心的問題:將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加拿大與美國的社會學院以及其專業教育體系是以企業崗位能力為核心的校企合作教育,學校主動尋求企業合作,學校以企業專家制定的崗位能力為培養目標,學生在企業和學校的學習時間為1:1,是比較完美的合作教育。
2.2選擇合作的中醫養生保健企業
學校應根據企業資質,認定具有大型資本和大型規模,經營業務結構以中醫理論、基本保健技術、中國傳統文化指導等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為主,并以國家標準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技術和管理行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社會信譽度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先進的服務管理體制并走上連鎖化經營道路的企業。企業還必須有自己的培訓學校或培訓中心,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2.3“訂單式”培訓模式的建立
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技術豐富多樣,因而養生保健行業的每一個企業經營業務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和特異性,了解合作技術服務特點和人才需求量關系以便定向為企業培訓相應的人才。校企合作的企業可以分階段到學校進行宣傳,公布企業人才需求狀況,物色選拔相關人才,然后校企雙方根據工作性質量身制定不同的選修課和以崗位為前提的培訓。
2.4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
根據行業需求必須突出社會實踐,由企業提供資金、設備、場地部分技能教師,學校提供部分場地和師資,校企雙方共同建立實訓基地加強學生實訓,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一般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式:(1)在學校內建立與企業真實經營環境高度仿真的實訓基地,保證學生在校內實訓;(2)企業自身建立培訓學校或培訓中心,接納學生頂崗實習前的工作過程培訓;(3)以企業經營場所為實訓基地,推行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可根據工作性質和實習崗位相結合。
3 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措施
3.1課程設置改革
校企合作課程建設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環節。目前,國內現有的校企合作開展課程建設存在形式單一、范圍有限,內容和理念有誤等問題,課程建設層次有待提高。在培養中醫養生保健人才的過程中,學習除了學習中醫養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熟悉以崗位為前提的工作過程外,校企雙方還需要在學習頂崗實習期間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或從事技術服務、或從事技術研發、或從事企業管理。企業建立技術服務或管理崗位升級考試制度,使學生自我發展目標明確,能積極主動地按照自己的職業規劃提升自己的綜合水平。
針對我國大專院校培養的中醫類人才主要定位于臨床醫療工作,培養掌握中醫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熟練運用中醫學及相關西醫知識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診斷、治療和預防的基層醫務工作者,那么中職則定位于技能型中醫類人才,主要培養其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特別是中醫養生保健理論、中醫保健基本技術,運用中醫傳統養生保健技術,從事中醫養生保健企業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點主要在企業。
3.2特色教材開發
通過校企雙方共同開發,編寫中醫養生保健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特色教材,使得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保持一致,使培養的技能型中醫養生保健人才與行業和企業需求一致。同時,為配合國家對中醫養生保健企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的規定,在課程設置內容重復和滯后的弊端,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或多證并舉.為學生擇業就業以及創業提供有利條件。
3.3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等教育不應僅僅關注就業和自身效益,它肩負著神圣的社會。要為社會培養數以千萬計的技能精英。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美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其能滿足高技能型中醫類人才,主要培養其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特別是中醫養生保健理論、中醫保健基本技術,運用中醫傳統養生知識和現代養生保健技術,從事中醫養生保健企業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4 結語
21世紀中醫類人才的多層次培養更應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對中醫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建立培養中醫類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和保健需求。
(作者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