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霞
如何對待隨班就讀生,一直是融合教育中的一個熱點和難點話題。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村小學教師,我也感到十分的迷惘、彷徨,不知道該如何教育這些特殊的兒童。但經過了十幾年對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教學,使我對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有了新的認識。本文以徐杰(化名)這一個特殊生的教學案例,總結了以下一些經驗與各位同行共同商榷。
在許多教師的潛意識中也許有這樣的想法:弱智生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加強,或是成才,那可能是天方夜譚,是一件無法令人想像的事情。我剛從事隨班就讀教育教學工作的時候,同樣有這種想法,也感到十分的迷惘、彷徨。由于他們與正常兒童身心發展存在著顯著差異,時常會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如何對待特殊兒童,引導他們積極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工作研究的方向。經過十幾年時間對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教學,使我對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有了新的認識,總結了以下一些經驗與各位同行共同商榷:
1 理解,從溝通開始。
理解是需要溝通的。只有溝通,才能增進理解。“當家長和教師出于共同的目標——為了殘疾兒童的利益而一起合作的時候,一個強大的團隊也就因此組成了。為此,他們必須進行有效的溝通,這就意味著雙方都需要了解、尊重雙方承擔的責任和挑戰。對于教育者來說,和家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重要第一步,是要了解殘疾兒童對家庭系統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家庭成員所處角色定位之間的內部關系。”當我從事隨班就讀教育教學工作的時候,與家長的溝通就顯得特別的重要。
徐杰是我班上的一名隨班就讀學生。“了解學生,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條件”。和他交談,發現他反應遲鈍,回答問題牛頭不對馬嘴,寡言少語,記憶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都特別差,極度不自信。因為他老是打擾同學們上課,課間作弄同學,和同學打架;班里的同學也欺負他。
我聯系他的父母,向他們反映了孩子在校的情況,也向他們了解了徐杰的身體、智力,在家的行為等情況。摸清徐杰的基本情況后,我和他父母一起,精心制定了個別教育計劃,積極探索適合他的教育教學方法,將特別的愛給了特別的他,希望能讓他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
2 寬容,撐起一片晴天。
記得有人說過“育人路上,多一些寬容,就少一些心靈的隔膜;多一份寬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友愛;多一份寬容,才會有關愛和扶持,有溫暖和陽光。”對于隨班生來說,他們的心靈比普通孩子更敏感更脆弱,更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愛,更需要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寬容。
因為徐杰不但有輕度弱智,而且有情緒和行為障礙,經常惹惹是生非,所以,被同學投訴是家常便飯。每當這時候,我會一面教育徐杰,一面教育孩子們要學會包容,慢慢地同學們改變了對徐杰的態度。上課時他搞小動作,身旁的同學會提醒他;他亂扔橡皮或紙團時,同學們會撿起來;他擤鼻涕時會遞上一張紙巾……漸漸地徐杰終于有所改變了,他和同學的關系融洽多了。
3 真誠幫助,揚起希望的風帆。
“在全納性學校中,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應該受到他們需要的任何額外的幫助,以確保他們受到有效的教育。”作為隨班就讀學生的老師,為了確保孩子受到有效的教育,我把更多的愛心放到這個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身上。
3.1 激發其學習積極性。
“在日常生活中,弱智學生由于遭受失敗體驗較所,這種挫折使他們產生了自卑感,造成了心理上的壓抑,恢復他們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弱智學生隨班就讀能否順利進行的首要條件。”為了激發徐杰學習的積極性,我對他降低了學習要求;課堂上,我有意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回答,課外,單獨為他補習功課。他的課堂作業與家庭作業也與眾不同,總是單獨交給我檢查。他有點滴進步,我就及時表揚。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孩子變了,會主動發言了,臉上有了笑容,說話聲音也大了。
3.2 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
一個人只有在寬松的氛圍中,才會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才會勇于表現自我。為此,我抓住一切可以施教的時機,耐心地教育學生要有同情心,要求大家尊重他,包容他。身教重于言教,我熱情地與他打招呼;耐心地聽他把話說完;為他創造為大家服務的機會,并及時表揚……在我的教育和帶動下,無論在學習上或生活上,班里的同學都爭著去幫助他,關心他。他在溫馨的環境里,和同學們一起快樂地學習、成長。
3.3 為他選擇優秀的學習伙伴。
為能更好地幫助徐杰,我特別挑選了學習委員、班長和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作為他的學習伙伴幫助他。如告訴他那些行為是正確,那些行為不對,督促他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如課后輔導他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協助他完成筆記和作業等。
經過幾年的隨班就讀,徐杰已經能和正常學生一起活動,互相學習,相互交往,融洽相處。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堅持不懈地用足夠的愛心對待隨班就讀學生,科學而耐心地教育他們,他們也會和正常學生一樣學會做人、學會求知……今后他們也將能自立、平等的參與社會生活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們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呢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相結合的那種愛。”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曾說過:“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的,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有愛的老師才是真正成功的老師。用愛心為隨班就讀學生揚起希望的風帆。這就是我從事隨班就讀教育教學工作最大的體會。
(作者單位:廣州市白云區江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