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艷
摘要:隨著數字出版的迅猛發展,年鑒出版將近距離面臨數字化時代的挑戰。如何走出傳統出版的束縛,借助多媒體平臺做好數字化設計,將是年鑒發展面臨的新機遇。
關鍵詞:年鑒出版;數字化;技術
中圖分類號:G2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07-0005-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yearbook publishing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digital age. How to get out of the bondage of traditional publishing and do digital design with multimedia platform will be a new opportunity for yearbook development.
Keywords: Yearbook publication; Digitization; technology
1 年鑒出版的數字培育
年鑒出版的數字化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電子版,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為網絡版,今天已發展為多媒體共存的數字版時代。
20世紀90年代,多媒體電子版年鑒適應網絡時代的需要出現了,如著名的英國簡氏情報組織1990年就出版了7種軍事年鑒光盤,向用戶提供有關軍事裝備的現狀、發展、規范等技術統計等多種資料。據英國《多媒體光盤指南第18版》(1997年)的不完全統計,光盤年鑒約43種,其中美國32種,英國4種。
此時我國的電子出版業還極不發達,年鑒剛剛開始電子化培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把年鑒信息儲存在磁盤和光盤上,實現微縮化、電子化,成品是電子出版物,只是媒體單一,只有文字和數據,沒有聲音和圖像;另一種是應用超文本和多媒體技術,制成既有文字數據,又有聲音圖像動畫及實況錄像,富有真實感和歷史感的多媒體電子版年鑒。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年鑒進入網絡時代。國外許多年鑒,如美國的《麥格勞·希爾科技年鑒》、英國的《世界大事年鑒》、日本的《世界大百科年鑒》、聯合國的《聯合國教科文統計年鑒》等都在網絡中構建自己的主頁,信息內容包括所有的年鑒目錄、所有原始稿件樣本及所有與其相關的資料。
21世紀始,《中國年鑒資源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年鑒網絡出版總庫》相繼建立,收錄年鑒分別為1500余種和2000余種,部分年鑒也建立了自己的數字平臺。當今已是多媒體共存時代,年鑒也進入到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媒體體驗階段。
2 年鑒的數字化優勢
同普通圖書相比,年鑒具有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編輯規范、連續出版的特點,進行數字化嫁接簡便容易,在信息傳播海量、高速、互動的數字化環境中,更能凸顯以下諸多獨特優勢。
資料密集,便于建立海量數據庫。數字出版的前提是建立海量數據庫。而年鑒收錄廣泛,信息資料容量大,密集程度高。一部百萬字左右的年鑒,一般收有條目上千條,可分析出有檢索意義的完整資料主題達數千個,其中蘊涵的單一信息,往往數以萬計。就匯集信息資料的數量和密度來講,年鑒是其他出版物所無法比擬的。這一特點,恰恰契合數字化。
連續出版,便于向數字期刊發展。目前在網絡運營上做得比較成功的是專業期刊和大型品牌工具書。年鑒的特點是逐年編撰、連續出版,一年一刊,許多資料都連續收載,其資料性、連續性強于雜志,具有大型資料性工具書的獨特優勢。年鑒完全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在編撰出版紙質年鑒的同時,制作出品多媒體電子版或網絡版在網上推出,形成數字期刊品牌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
3 年鑒的數字化設計
國外年鑒的數字化程度較高,在做年鑒的數字化設計時可參閱國外相關年鑒,如完全走向數字化的《大英百科全書》,是年鑒與數字優勢對接的樣本。但年鑒設計數字化的同時要注重以下幾方面問題。
增強版權意識。年鑒的出版者具有的優勢是內容價值,所以對于內容一定要保護好,要有版權意識。一些技術開發商以免費數字化、增加宣傳效應為名游說出版者免費或微利提供內容。而實際上,一旦將內容拱手讓予技術開發商,不但喪失優勢和話語權,對技術的依賴性將會失去若干年的內容資源,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選取優質的技術開發商。技術公司相當于傳統出版時代的印刷廠。傳統出版需要優質的印刷保證質量,同理,選擇技術開發商不但要考核評估其技術軟件的穩定性、持久性以及更新換代的速度質效,還要考核其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因為海量數據的轉換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一旦軟件出現問題,數據不但會失效,而且也會面臨頃刻間銷毀的風險。傳統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建設一支既具有過硬編輯業務能力,又了解數字出版特征,能熟練應用數字技術的編輯隊伍。更需要一批具有新思想、新視野的技術性管理人才。
探索新的營銷模式。應對數字出版,最重要的是選擇恰當的盈利模式。目前數字出版技術商的盈利途徑有三種: 一是提供技術服務的收益; 二是通過數字內容的代理發行獲得收益; 三是基于內容整合服務的收益。傳統出版擁有出版權利,要相應地與數字技術商探討合作數字出版模式和盈利路徑的選擇,如共同建立專業數據庫平臺,實現按需出版、網絡出版,拓展在線教育,以及開發其他數字產品等多種途徑實現和分享最大化的盈利空間。
參考文獻:
[1]李志明:《我國兩大年鑒全文數據庫比較研究》,載《圖書館學研究》2009年第1期.
[2]曹愛菊:《“內容為王”應對數字出版》,載《出版參考》2011年11月下旬刊.
[3]嚴 冰:《數字出版產業:挑戰與機遇》,載《經營與管理》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