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進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程目標強調的除了需要記住的知識點外,還有學生創造力方面的培養。然而事實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在目前教學當中被忽略,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地理教學改革的進行就顯得非常重要,改革的進行需要教學理清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創新性地解決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問題;地理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07-0165-01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emphasiz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ity in addition to the knowledge points to be remembered. But in fact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knowledge is ignored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as a comprehensive strong discipline, it'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geography teaching reform, the reform need to sort out problems teaching,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problems.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 Problem; Geography teaching; innovation
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地理這一學科在高中課程中重要性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如何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和教師教學效率便成為了廣大地理教師和學生關注的話題。由此,本文將從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入手,對高中地理教學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1 目前高中地理教學的問題所在
1.1 學生對地理學科不感興趣。學生對地理學科興趣薄弱,這使得學生的地理學習速率緩慢,教師的教學推進困難,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師素質是問題之一,許多一線地理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為了升學率難免會讓學生注重對地理知識的記憶而忽略對原理的探索,這樣的教學使得對學生而言存在難度的地理學知識變得并無樂趣可言,其次,與語數外這一類“主科”相對比,地理學是“副科”,家長和學生對此學科的重視不夠,學生的精力投放較少,以致學習時間不能保證。
1.2 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待改進。地理知識綜合性較強,死記硬背的方式已經不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試題往往是邏輯性很強的,就比如給出某個經緯度,與經緯度存在聯系的是地形與氣候類型,從地形與氣候類型可以得出基本的自然地理概況,進而可以引申出人文地理特征,而針對這些知識,不少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來進行學習,認為把課本與學習資料的內容牢固的記憶在頭腦當中,在應對考試題目時便可如魚得水,但實際情況卻并不是學生所想的,不少學生的考后反饋中都提到考試的知識點已經被自己記憶了下來,但是考試依舊不理想,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學生在解答題目時缺乏變通,遇到考試題目稍有變化便無從下手。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備受打擊,以致學生們對此學科提不起興趣,不愿意去思考地理問題,最終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1.3 教師的授課方式枯燥乏味。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授課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對課程的喜愛程度。教師經常會感到學生對地理課的重視程度較低,回答問題時缺乏積極性,采取敷衍的態度來應對課程學習中的測試。但是,實際上地理學科是非常接近生活能夠解釋生活現象的一門學科,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很多新鮮事物表達出的態度多是好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讓學生用了十幾年,教師與學生早就失去了激情,所以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2 創新發展方向
2.1 學生方面
2.1.1 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對地理學科進行學習,那就要使學生對地理產生興趣。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里可以舉個例子,如在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這樣進行導入
泰坦尼克號在紐芬蘭群島附近因撞擊冰山而沉沒,但是紐芬蘭群島距離北極很遙遠,為什么會在4月份出現冰山?假如你是泰坦尼克號的船長,應該做出怎么樣的決策才能避免這場災難?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每節課前適當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問題
如位于南美洲的科隆群島明明是位于赤道附近,可是為什么會生存著企鵝呢?哥倫布曾經兩次航行至美洲,但是航行距離長的一次反而用的時間短呢?日本在1941年偷襲珍珠港的時候,為什么選擇距離較遠的北線而不是距離較近的南線呢?等等。
這些問題會在課堂剛開始的時候就把學生的興趣吸引起來,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本堂課的教學事半功倍。
2.1.2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好奇心是創造力的重要來源,是創新能力的起點。在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學習的興趣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地理知識有許多方面跟生活貼近,如氣候與氣象方面的知識,這一節的知識學生們大多在生活或者電視上經常接觸,而天氣冷暖,學生們則具有深刻的體會,但是他們卻未必真正懂得天氣變化的規律。教師可課前提問如為什么夏季下雨前空氣會異常悶熱?這種貼近生活現象的問題在課堂上提出,學生們會非常感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講授和教學活動的開展,并解答課前問題,順便設下新的問題,如為什么會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這種現象呢?從而引發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這樣則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創新能力。
2.2 教師方面
2.2.1 課前應精心備課,提高教學質量。備課是教學工作的基礎,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傳統的備課方案多注重于教而不是學,而且教學方法不能兼顧到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從而導致某些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基于這些問題,教師可以:①課前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對癥下藥。②有針對性的查找相關教學資料,利用資料突出重點與難點。③教師之間多互相交流,互相借鑒。綜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完善的教學方案。
2.2.2 重視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大膽創新。教師可以在地理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輔助教學。如在地球運動這一內容的講解中,僅僅靠教師語言的講述則顯得比較蒼白,涉及到原理的知識,教師的講解難免枯燥乏味,學生們很難想象出地球真正運動軌跡,也理解不了為什么會產生自西向東橢圓公轉軌道與地球為什么會自西向東自轉,這樣便會導致學生又對課本知識進行死記硬背,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如果教師利用網絡找尋一些地球運動的Flash動畫圖,來講解如地球自轉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的形成、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等內容,則會使內容更加明顯直觀,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快,而教師的教學也能有效的推進。
2.2.3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注重聯系實際,案例教學。鄉土地理指的是家鄉的地理。教師可根據課堂內容與所在地區的地理知識進行結合,如所在地區位于平原還是山區、氣候狀況如何、產生這種氣候的原因、適合發展什么產業、工業布局如何以及為何選擇這樣的布局等等。鄉土地理的教育,增進學生對家鄉的感情。
2.2.4 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自主的學習能力,需要其養成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而學習方法對人的一生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只有學習方法得當,適合自己,才能更好地學習。而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在新課改之前,因受傳統的教學方法影響,自主學習的意識薄弱,所以需要教師悉心引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2.5 在課上課下都與學生多加討論。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也要在課下對學生稍加關注。在課下要關心他們的身體、學習環境、愛好等,要學會與學生交朋友。與老師的親近,會讓學生感到放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課堂的興趣。但是高中生已經將要成年,老師與學生的交流要得當,保持適當的距離。
2.3 學校方面
學校要保證學生的主體性,一切以學生為主。赫爾巴特認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而杜威認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傳統的教學中,都是老師為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新課程改革突破了以往“老師說了算”的思維模式,賦予了學生表達自我的權利。所以,學校在保證學生教育順利進行的同時,也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話語權”。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學的創新需要學生、教師和學校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其中教師是最重要的角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具備創新意識,并且要不斷地對課堂教學方法進行更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要不斷地進行總結,不斷進步,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在教師與學生以及學校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做到教學相長,才能很好地實現新課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孫利秋,從師生互動方法角度探討地理課堂的教學策略[J],地理教學,2010,5(3):10-12.
[2]蔣佩佩.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