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超 王璐 時慶濤
摘要:本文在分析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以課程群建設為基礎,以學科競賽為突破口的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實踐證明,該培養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工程素質、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在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方面收效顯著,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民辦本科;計算機專業;互聯網+;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15-0045-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Internet +",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and taking disciplinary competi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training mode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engineering quality, innovation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team spirit,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enhancing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which has certain promotion value.
Keywords: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mputer professional; Internet +; applied talents
2015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 +”行動計劃。但目前三本學校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還較為單一,培養出來的學生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不足,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于軟件人才的需求。因此,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三本院校構建符合自身辦學特色和生源情況的特色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的全面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1 三本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產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三本院校的計算機專業為培養信息化應用型人才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三本院校普遍存在著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資源有限、生源質量無法有效保證等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計算機專業的課程,特別是實踐類的程序設計課程,大多數課程之間聯系緊密。而現有的課程體系設置將這些有著密切聯系的課程相對獨立的開設,并沒有將其設置成有效的課程群。
第二、教學形式和方法單一,目前大多數三本院校的計算機專業都采用了信息化教學方式,但是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環境的跨時間、跨平臺特性。
第三、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三本學校的學生在實踐能力鍛煉和創新能力鍛煉上得到的機會不多,在有限的機會下鍛煉效果也不好。
2 計算機專業特色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三本院校在保證本科人才培養基本目標和方針不動搖的情況下,應該根據社會的發展和需求靈活調整和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本文從課程體系及課程群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平臺應用、校企合作模式改革三個方面討論了“互聯網+”環境下計算機專業特色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
2.1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針對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的特點,結合企業對軟件人才的崗位能力需求,構建科學合理的模塊化課程群體系。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將專業培養方案中三個學年的六門課程設置成一個具備完整知識體系和知識連貫性的課程群。對于課程群中的各門課程,在保證自身特點不被忽略的情況下,充分將它們融合為一體。加大實踐操作課時,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提供的跨時空特性強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
2.2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平臺應用。目前絕大多數三本高校都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計算機專業實驗室,能夠為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較為充分的硬件資源保障。但是,這些硬件資源往往僅僅作為某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平臺孤立使用,通常會由于時空的限制導致這些資源使用上的局限性。而如果能充分使用“互聯網+”環境提供的跨時空服務,構建虛擬的實踐教學平臺,則可以最大程度發揮課程群設置的優勢,深化教學方式與手段的改革,優化教學資源的使用,有效的降低教學資金投入,并極大提高教學質量,充分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2.3改進校企合作模式。結合民辦本科院校自身教學活動靈活優勢,在保證本科人才培養要求不動搖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調整學生四年的培養方案。將四年的培養方案分為兩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為三年的學校培養階段,主要結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開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活動;第二部分為一年的企業頂崗實習階段,利用前三年的校內學習知識,學生在企業進行專業對口實踐學習,從而實戰化的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在這個階段,教師同樣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很好的對學生的實踐學習工作做出監控和指導。
3 培養模式實行效果
“互聯網+”環境下計算機專業特色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幾年來,通過課程體系及課程群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平臺應用、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等手段,在人才培養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學生專業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就業率和就業對口率也逐年提升。培養出了一批專業能力不弱于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優秀人才,極大的提升了應屆畢業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在讀學生的學習熱情。綜上所述,該培養模式對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高質量人才培養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于超.“互聯網+”時代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智庫時代,2018(9):61-62.
[2]程格平,寧彬,熊啟軍.基于“互聯網+”的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計算機時代,2016(08):88-90+93.
[3]于超,時慶濤,王璐.計算機專業立體化教學資源平臺構建[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1):19.
作者簡介:于超(1980~),男,漢族,碩士,副教授,從事智能計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