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施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改革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弊端日益暴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強調教學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深入研究教材,開發并挖掘生活中的各類資源,使學生能在愉悅的體驗中學習到知識。從新課標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生活化內涵入手,對相關教學策略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15-0174-01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morality and social teaching reform are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cramming" teaching are increasingly exposed. Tao Xingzhi's "life is education" concept emphasizes that teaching should come from life to life, in-depth study of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and mining of various resources in life,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knowledge in a pleasant experience. Starting from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morality of primary school and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curriculum life, the relevant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in depth.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elementary school;morality and social curriculum;life-oriented teaching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應從學生生活入手,注重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樂于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新課標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具體要求的分析,并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采取合理的措施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品德課程生活化教學水平。
1 新課標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生活化內涵分析
德育主要是為了服務生活,它源于生活,自然也要回歸到生活。就目前小學品德課堂來看,教師單純進行理論灌輸,教學方法單一,沒有尊重學生具體需求及其學習主體地位,加上枯燥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對品德教學產生一定排斥情緒。而從生活化入手,能夠將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自由發散思維,對事件進行自我認知,明確自身需求,并在此過程中積極思考,發現并解決問題,逐步將知識內化到自身思維中,引導自身行為舉止。
2 新課標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生活化教學策略
2.1發揮教師帶頭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小學時期,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自身優劣勢并存,對教師教學提出了一定挑戰。受到年齡限制,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且缺乏穩定性。同時,學生處于成長期,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但是學生自身可塑性較強,尤其愿意模仿家長、教師身邊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教師要發揮好自身帶頭作用,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是第一引導人,要特別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經常使用禮貌用語,使學生能習得這種行為,在生活中表現出來。如在教學、生活中常常使用"打擾了""謝謝"等禮貌用語,使得學生能加以模仿。
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于學生日后的健康發展。小學時期是人一生中品格形成的關鍵階段。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良好習慣的培養。在生活中,習慣形成并不難,但需要長期堅持。因此,教師要以模仿形象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實踐教學中,要注意控制好學生的日常行為,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深入了解情況后,采取恰當的方式予以引導和糾正,做到事無巨細,逐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明確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在生活中能做到適當取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2重視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內化知識要求。養成良好的品德是一個長期性過程,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生品德狀況,做到因材施教,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以教學為載體做到適度引導。在教學中要以生活為主,緊緊圍繞生活中的一系列小事,實現對知識的橫向與縱向挖掘,將原本抽象的知識轉變為具體的生活事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此基礎上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降低知識理解難度,促進學生形成正確觀念,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除此之外,將生活引入教學中,能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到知識無處不在,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更多知識。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通過音頻、視頻等多元化教學手段,對學生予以感官層面的刺激,吸引學生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在《我愛我家》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庭,介紹家庭,以此體會父母和長輩的艱辛。
2.3豐富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經驗。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陣地,單純依靠課堂教學遠遠不夠,要實現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使得學生能將知識回歸到實踐中,豐富自身生活經驗。現實教學中,教師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并不能領會教師講授知識的真實內涵。究其根本,是教學違背生活化原則的原因所致。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豐富實踐活動,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深入社會,與他人接觸和交流,在實踐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有效性。
根據上文所述,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生活,對此教學生活化是小學品德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依舊堅持傳統教學模式,存在教學方法單一、內容抽象等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生活即教育"理念,尋求學生與生活的契合點,將課堂延伸到課外,透過生活中的小事學習知識,同時教師還要做好榜樣,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激活小學品德課程,賦予教學更多活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秀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8):78.
[2]孫曉靜.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抓好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J].學周刊,2016(2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