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相瓊
摘要:語文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書育人一樣,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中每篇精選的課文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語文作為文化素質培養的關鍵課程,德育教育幾乎是伴隨始終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學中讓語文教學發揮其育人的作用,不能放過任何一個滲透德育教育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到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能得到德育上的培養,促使學生能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
關鍵詞:閱讀教學;德育教育;情感參與;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15-0236-01
Abstract:the Chinese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eaching, inseparable, supplement each other, promote each other. In the Chinese course in the perme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 has a unique advantage. Because language is the voice of the life, is the root of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home of people, has the rich humanities connotation, each select the text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are the best blueprint to conduct moral education, the impact on students'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s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s the key part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moral education is almost with always. So teachers must make in the daily teaching play a role of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can't let go of any a chance of perme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o let students in learning the language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get the moral cultiva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talents of having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Keywords: reading teaching;Moral education;Emotional engagement;penetration
1 德育教育要放在語文教學的第一位
二十七年的教學生涯告訴我: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要做到既教學又育人,為祖國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現行教材的編寫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同學們一次學習《三字經》、《鳥孩子》、《我真希望》、《借鏡子》、《讓貓頭鷹好好睡覺》、《面對夜鶯感到羞愧》、《值日生》、《奧運五環》等等,這些課文無不是思想教育極強的活的教材。它陶冶著學生的情操,激勵著學生愛國、愛民、愛勞動、重環保的思想情感。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并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教育,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
2 正確把握好德育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這一主旋律
經驗告誡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還要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與地位決定的,是社會、國家賦予我們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花時不宜過多,要點到即止,不能影響語文教學。這就是要求我們語文教師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準德育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對于語文教學,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是主旋律。德育僅僅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也絕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不至于喧賓奪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說,教師在具體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歸納文章的主題,輕描淡寫地帶過,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樣,深入細致。正確的做法是:1.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的品格。通過發現文章中的閃光點,使學生明白道理,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習高尚的精神品質,讓他們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散播到自己的心田,從而塑造自身的符合時代特征的人格。
3 語文教學中要把握好德育教育的階段性
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養成教育。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規范學生的行為,而規范小學生的行為就是要認真落實小學生守則。就小學生來說,德育教育也有階段性。它包括兩層含義:一層是教育工作的整體階段,即根據學生中帶普遍的、傾向性的問題,側重地突出一個重點,解決某一個問題;另一層是教育內容的分段進行,即低、中、高年級的教育內容就不一樣,所以語文教師要根據語文教材的內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段重點,在教低年級時,我十分注意從懂得入手,讓其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知道國旗、國歌、國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隊的基本知識。在教中年級時,我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國家和民族知識的傳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學習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從而使他們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在教高年級語文時,我十分注重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國家性質教育和黨的方針政策的教育和社會主義建設輝煌成就的教育。在一篇篇經典的課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復品讀中悟出道理,學習人文精神,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 情感參與也是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收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
語文教學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動人,激發學生情感是影響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一種強大動力。因此,要求教師在講課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參與,講解中或褒或貶、或抑或揚,充滿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奮,從而博得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筆者在教學《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時,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調總結全文:回顧這篇課文,作者離開自己的祖國,心情異常復雜。這包括對親友送別的由衷感謝,對帝國主義的無比仇恨,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眷戀,對自己離國而去的深深自責,對祖國前途命運的熱情希望。從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鄭振峰先生的殷殷愛國志、拳拳愛國情。教師的激情,感染了學生,使他們對作者無比熱愛祖國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一個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文字學習的同時進行的心靈凈化過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課那么直接,它是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之中的,是在對文章開展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感知的。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這樣就可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我們的語文教學也上升到了教書育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