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桂枝
摘要:2015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為各領域的傳統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掀起了全國大中專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潮,他們急迫將所學到的專業知識與網絡技術結合起來進行網上創業,推進了在新技術條件下生產和銷售新業態的形成。但我們也要看到在校大中專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比例并不高,且大部分從事餐飲、快遞等較為低端的銷售和服務行業,而從事電子、軟件、網絡、金融等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很少。在“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引導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簡稱:電子專業)學生發揮專業特長,激發他們創新創業熱情,積極融入到“互聯網+”行動計劃當中,是當今中職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形成完善的人才模式對電子專業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網上創業;人才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9129(2018)12 - 0042 - 01
1 明確“互聯網+”創新創業培養定位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已成一種創業新工具,要將“互聯網+”模式的創新創業融入電子專業的教育教學理念中。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首先要明確培養學生應具有“互聯網+”模式創新精神和創業觀念,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時也要以“互聯網+”模式創新精神引導和創業能力培養而展開。
2 構建“互聯網+”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在“互聯網+”時代,應將“互聯網+”創新創業思維融人到學生所學的專業課程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其創新創業能力,將創新創業課程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已有的通識教育的創新創業課程基礎上,結合電子專業所開設的電子技術、計算機軟件和網絡編程等主要課程,開設綜合電子專業與創新創業的“互聯網+”類創業課程,重點培養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思維。學校將“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要列入課程體系之中。此外,要強化禮儀和口語表達訓練。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講解和實操訓練的結合。學生要全面掌握商業社交禮儀中的語言要領、禮節要求,具有紳士風度和淑女形象,適應社交場合需要。多開“互聯網技術”“市場營銷”“創業機會和環境分析”“財務管理和稅收”“人際交流和溝通技巧”等課程。多請專家講授創新創業理論,請成功人士傳授創業經驗,到創業成功企業進行實地參觀考察,進行創業模擬訓練和創業實踐,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
3 建設“互聯網+”創新創業教學團隊
在“互聯網+”時代,電子專業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將通識知識、專業知識、創業知識和網絡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設立專職創業導師,由省級創業導師作為創新創業教學團隊帶頭人,同時聘請相關專業課教師、當地知名企業家、已創業成功的校友、校外專家組建一支兼職教師隊伍,以階梯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對學生創業中的組織管理、融資渠道、營銷策略、創業政策、網絡技術等方面給予全面的指導。同時學校應根據培養學生的實際需要定期委派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加企業培訓、國培計劃,緊跟互聯網發展最前沿的技術信息,力求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層面符合國家政策導向、貼合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發展趨勢,大力組建一支具備時代特征、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
4 搭建“互聯網+”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4.1 組建創新創業行政組織機構,設立創業基金。。為了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順利開展,中職校需要成立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組織機構,例如:中職生創新創業領導小組、創新創業培訓中心、創新創業工作室等,專門負責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活動,并對相關創新創業項目進行管理,為學生的創業活動提供配套支持。主動聯系地方政府,將各種創業補貼政策落實到位,與學校共同設立創業基金,支持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對在推向市場過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項目要提供創業基金扶持,助推其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同時,對發展潛力較大所需資金較多的創新創業項目,學校和政府應多方尋求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幫助其成長為成熟的公司。
4.2 實施“模擬公司項目”教學模式,積累創業必備素質。。“模擬公司項目”教學模式是學生在自主創業就業平臺通過理論課程實施操作軟件,完成有針對性的練習工作,在工程師指導學生服務工作過程中,學生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模擬”企業競爭、實現工學結合,在工作中實現學習,在“任務”中學習知識、技術與方法,以此實現學校與企業的良好對接。方式主要是運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訓練,使學生掌握網絡技術、電子商務知識、APP、B2B開發技術。就業創業訓練,應同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合作,開展職業特訓、素質拓展訓練,幫助學生完善認知,引導學生自主創業,拓展學生就業興趣。加強人職體驗,應與企業合作,學生參與相關電子企業實習、入職培訓,讓學生提前接觸社會,對“工作”兩字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提高自身步入社會后的適應能力。
4.3 建設校內外創業園,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學校與政府、企業合作,搭建創業園,建立配套的創新創業實驗室、實踐基地以及創業園供學生實踐,對企業進行孵化。讓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在創業園進行創業嘗試,成立公司,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為了給學生創業活動提供一個寬松環境,鼓勵學生在校期間進行自主創業嘗試,學校和地方政府都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例如學校要出臺“彈性學分制”,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出臺這種舉措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創業,鼓勵在校學生敢于創新創業實踐。對于在校創業試水成功的創新創業項目,地方政府在財稅政策上要給予配套支持,鼓勵其走出校園,走向社會。
5 結語
要改變電子專業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高電子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需要學校、政府、企業共同長期的努力,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改變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提高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才能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孫忱.“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 11):210 - 211.
[3]徐松美,文雅,齊文娟.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5):61 - 64.
[4]黃碩昊.“互聯網+”:創新創業新時代[J].就業與保障,2015,( 12):14 - 15.
[5]李如春,沈永增,賈立新.電子信息類創新人才校企聯合培養新模式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 (1):150 -152.
[6]盧振坤,葉海燕,基于循序漸進模式的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為例[J].大學教育,2015( 8):13 - 14.
[7]羅悅.創業類社團對學生創業素質影響的調查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6(5):27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