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的教學過程,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關鍵詞】:微課 小學科學 課堂教學
微課不是隨意截取的教學視頻片段,也不等同于課堂教學實錄,而是主題獨立、目的明確的一件“作品”。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的特點,已成為課堂教學的熱點。那么、作為科學教師如何選擇有價值且學生喜愛的內容呢?下面我就以一些實踐談談我在微課選題上的一些經驗。
一.選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易混點。
由于微課的制作要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我們要選擇一些價值高的課題制成微課,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熟讀教材,研究學生,把平時需要反復講解和強調的知識點以及易混淆點挖掘出來,再通過微課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真正實現為學生服務。
例如,在執教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杠桿》一課時,杠桿的“三點兩距離”以及杠桿尺的使用方法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由于杠桿尺本身質量較輕,鉤碼易掉落,課堂進行演示實驗時常常聽到“哐哐哐”的聲音,導致學生無法集中精力學習。針對這一問題,我把該知識點錄制成微課,通過視頻形式解決學生研究過程中的困惑,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二.選擇不易進行實驗操作的課題。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科,探究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但是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些課題實驗器材易準備,探究時間上易控制,適合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有些課題則對實驗材料要求較高,在探究時間上不易把握或者探究時間較長,學生經歷探究的意義不大,只要領悟其中的科學思想即可。針對后者,作為科學教師,我們便可利用微課手段,把實驗過程、現象呈現給學生。
例如,在執教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火山》一課時,用土豆泥模擬地殼,番茄醬模擬巖漿的實驗,經過多次實踐,我發現三點明顯不足:①時間較長,效果不佳。②該實驗對土豆泥的要求太高,而且土豆泥易焦糊,粘在鐵盤上不易清洗。③土豆泥和番茄醬攪拌在一起,用完一次就作廢了。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該實驗以微課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更符合新課程理念,不僅節約時間,避免實驗材料的浪費,還可以帶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
三.選擇相對獨立且適合媒體表達的課題。
微課時間長度一般不超過10分鐘,以5-6分鐘為宜。所以,在選題上適合獨立的小課題,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內容講通講透,寧可“小題大做”,不宜“大題小做”。另外,微課作為一種媒體教學手段,選題內容要適合媒體表達。一些動作技能、操作過程、工作原理和變化過程等,就非常適合使用微課。例如,在執教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凝結》、《沸騰》兩課時,對于凝結實驗的實驗器材組裝、酒精燈的使用以及試管和試管夾的使用,錄成微課幫助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微課共享與應用
隨著對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重視,它的評價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去年9月份,科學課正式走進一年級的課堂,其評價方式主要是體驗和游戲;而對于中高年級學生而言,除了筆試還增加了實驗操作的考試。這就對小學科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科學組教師依據實驗操作標準,進行細致的演示講解,并錄制成微課。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認真觀看,細心體會操作步驟,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們還可以把視頻分享到家校共助群,以方便學生課后觀看學習,真正實現家校共享。
【參考文獻】
【1】微課設計與制作專業教程? 張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