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延卓
【摘要】: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語文課堂成了無硝煙的戰場。課堂上到處是知識傳授,知識點練習和專題技巧訓練,課堂中那些閃耀著作者思想與人格光輝的文本,被大多數老師分析得支離破碎,成了傳授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的例子。語文課堂成了讓孩子郁悶、排斥、無奈又不能舍棄的場所。因此,如何讓語文課堂成為孩子心靈上的向往,除了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采用合作探究學習形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
【關鍵詞】:語文課 培養 閱讀
一、轉變教師的理念,才能展現課堂閱讀的美麗。
長期以來,語文課始終堅持著"文本解讀"式的教學模式。很多的語文課堂,老師大多帶著學生,在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下了大量功夫,從課初到課末,上得熱熱鬧鬧,認認真真。可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卻并沒有隨著一篇篇課文的學習,有長足進步。閱讀教學著眼于“教”的狀況太多,學生閱讀的太少。因而造成學生的文化積淀太淺,缺乏語文功底。語文課里學生讀書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大部分時間被教師的煩瑣分析和頻繁提問所占有。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批評的那樣“學生在課堂上閱讀得很少,而關于閱讀的談話卻很多”。其實我們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后“練”出來的,而絕非是“講”或“聽”出來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師不但不鼓勵學生讀書,反而阻止學生閱讀課外書,并美其名曰:為了學生的成績。
二、保證閱讀的時間,才能煥發課堂閱讀的生命力。
我看到有進行閱讀實驗的老師這樣設計自己的課堂時間的:他將課時一分為二,用不多于4/5(低年級)、3/4(高年級)的時間用于課堂教學,強化雙基,抓根固本,完成教材規定的任務,此為一條線;用不少于1/5(低年級)、1/4(高年級)時間設立自由讀寫課、引進課程,學生自選教材進行自由讀寫,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擴大學生的智力背景,增強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此為第二條線。第一條線以本為本,實行“我教你學”從教到學再到做,第二條線,自由讀寫,學習寫作技巧,把讀寫結合起來,這樣自由的讀寫,實行“你學我導”從做到學再到做。兩條線同時運轉,有機結合,形成缺陷相克,優勢相生,依次推進,循環往復。我借鑒了這種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課堂生動起來,熱愛語文閱讀的學生越來越多,語文學習呈現良性循環。我把常規的語文課由每周六節改成了兩節,在課堂上完成教材、四節由學生自主閱讀。這些學生非常努力,學習非常有成果。他們的語文成績在年級組遙遙領先,而且不僅僅是語文成績遙遙領先,更重要的是還影響到了他們的整體素質。所以只有保證閱讀時間,課堂閱讀才會煥發生命力。
三、有效的閱讀指導,課堂閱讀才會生機盎然。
1、課前讀物推薦課:設置懸念,激發閱讀欲望:品味情趣,引發閱讀期待:感受影響,產生閱讀向往。教師或簡述書中的大意,或摘讀文中精彩章節,或提出書中的要點,或談談自己讀這本書的感受等等,或讀到生動感人處戛然而止,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我在向學生推薦《海蒂》一書時說:最近老師在家讀了一本書,當讀到高興處時,不禁捧腹大笑;當讀到傷心處時,不禁潸然淚下。我成了和你們一樣大的孩子。趕快去讀一讀這本書吧,細細品讀,你會走進一片純美的文字天空,那濃郁的書香,獨特的意境一定會讓你陶醉其中,留戀忘返!
2、課后交流欣賞課:明確閱讀主要任務,重視兒童閱讀回應,豐富閱讀表達方式,發揮教師引領作用。即每天拿出五分鐘讓學生互相“讀”課外書中的精彩片斷,“講”自己閱讀中感受最深的事情。這樣不僅能讓教師了解到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而且通過“讀”“講”可以達到相互交流閱讀感受的目的,同時,“讀”“講”的過程也是學生相互推薦好書的過程。
3、綜合性閱讀指導:圍繞課外閱讀的目標設計具體的任務情景,有利于將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比如,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人物傳記感興趣,教師就可以圍繞任務傳記專題設計一個較為具體的任務:“選擇一位你喜歡的人物從以下幾點寫下自己的看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你為什么喜歡他?你對他有何評價?通過具體的語文活動的設計來帶動閱讀。教師也可以引導并鼓勵學生把一些情節動人、形象鮮明的作品改編成劇本,讓學生合作表演。并定期舉辦表演會,讓學生表演,交流,評價。采取這種表演的形式不僅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四、教給閱讀方法——課外閱讀才會效率倍增。
讀書得法,潛力巨大。把好的課外讀物推薦給學生后,教師不能撒手不管了,還要教給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避免學生陷入一味追求驚險、緊張、離奇的故事情節中,一門心思看“熱鬧”的誤區。介紹兩種讀書方法:
1、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產生了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
2、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于某些重點文章,大家的作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師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總之,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質,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閱讀的有效性,課堂閱讀才會成為孩子心靈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