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廣臣 聶鑫 殷子惠 劉昆 王亞南
【摘要】:近年來,針對在校大學生實施的電信詐騙犯罪日益增多,使得高校成為電信詐騙“重災區”,其手段和形式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讓人防不勝防,最終可能導致被騙人心理疾病、甚至猝死或自殺。本文通過剖析被騙人遭遇電信詐騙時的心理特點,提出要充分發揮高校的基礎作用、家庭的主導作用與大學生的決定性作用,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提升抵御風險與“自救”能力,切實杜絕因為大學生心理素質較低而引發的安全事故。
【關鍵詞】:高校電信詐騙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網絡電信技術迅猛發展,大學生遭遇電信詐騙案件層出不窮、防不勝防。某校徐某某被他人冒充學校人員學費被騙后心情低落,心臟驟停身亡;某高校學生也因學費遭遇詐騙后離家出走身亡。翻開案卷,不難發現如今高校已成為電信詐騙受害的“重災區”,通過分析電信詐騙典型案例,可以得知大部分大學生缺乏足夠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被騙后因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且一味的悔恨導致心理出現問題,甚至自己結束生命。針對上述問題,除了在日常安全教育方面不斷強化,防患于未然,更重要的是,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提升“自救”能力,進而杜絕因為大學生心理素質較低而引發的安全事故。
一、高校電信詐騙被騙人的心理類型
1.“趨利型”心理類型
電信詐騙案件中,被騙人在“利我”主義的驅使下,出現“僥幸”、“貪財”等趨利心態,或犯罪嫌疑利用“熟人”心理,通過編造與被騙人利益相關性較高的關系,比如親戚朋友、重要領導等,通過對被騙人信息的知悉來降低其警惕心,冒充的身份與被騙人越親近,就越容易成功。
2.“避害型”心理類型
這種心理體現為“權威形象”誤導下的被動妥協和被騙人的急性應激反應。被騙人出于對于職業權威感的服從,犯罪分子自然得心應手地實施騙局或者不法分子先冒充某機關人員通知被騙人正處于某種緊要關頭,以危機事件的嚴重程度擾亂被騙人的思想狀態,使得被騙人出現應激反應,導致當事人思維能力下降,辨識能力退化,出現“急病亂投醫”的狀況。
二、針對電信詐騙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1.高校充分發揮心理教育過程的主導作用
(1)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建設需要心理教育專業和心理咨詢經驗豐富的教師共同參與,結合學校教育背景和學生實際情況編寫系列教材,使之具有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組織科學教學。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學院輔導員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通過大規模、系統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學習心理學知識,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專業課教師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優勢,在日常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以正統的價值觀為指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學習,提升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主動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提高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3)加強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建設,定期開展“體驗式”教育活動
心理中心對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開展,意義重大,高校可以通過加大宣傳力度,讓同學提高獲取專業咨詢的機會,減少由于遭遇電信詐騙導致心理惡化的危險;舉辦大學生心理健康節,通過現場問診、心理知識講座、心理話劇等形式,不斷豐富個人與團體咨詢、線上與線下咨詢多種心理咨詢方式;積極構建“校級-院級-學生社團-班級”4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通過縱向與交叉傳遞,直接深入到同學中共同發揮作用,及時發現危機、靶向治療“嚴癥”。
2.家庭充分發揮心理教育過程的基礎作用
大學生進入高校后,家長們往往認為孩子已是成年人,應給予更多的自主權和信任度,這樣往往導致家庭在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作用上有所缺失。因此,家長應與高校班主任、輔導員加強配合,將學生整體狀態、行為表現和學習情況開展積極溝通、交換意見,學校利用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建立大學生個人心理成長檔案,并對檔案本人在校期間的整體表現進行長期跟蹤記錄,以此為根據制定大學生電信詐騙心理健康教育對策,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層面的困擾。
3.充分發揮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決定作用
(1)自我教育
大學生已經具備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們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當他們由于個人疏忽遭遇電信詐騙出現心理問題亟待解決時,應該通過課堂學習、網絡媒體等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釋惑,加強自我調整。
(2)充分利用心理交流網絡體系
在當代大學生的情感支持網中,非親屬的積極作用顯著大于親屬,而大學同學作為同輩群體在大學生非親屬關系中占比較高。現在,每個大學生身邊都存在完整的心理溝通體系,其中包括親朋好友、班主任和輔導員等。當大學生面臨電信詐騙導致的心理困惑時,應及時通過與好友訴說,向班主任輔導員傾訴、同親戚交流,并輔以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身心放松、舒緩壓力,進而解決心理困惑。
針對電信詐騙高發背景下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對于高校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提升高校應對電信詐騙能力具有積極指導意義;對于大學生群體增強電信識騙意識、提升防騙能力具有明顯實際意義。因此對可能遭遇電信詐騙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化解危機、挽救學生和家庭,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董銀蘋,唐振.論當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創新——基于高校學生電信詐騙受害問題的思考[J].未來與發展,2016,40(11):59-61+68.
【2】何晉娜.電信詐騙在高校頻發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09):139-140.
【3】李蘭玉,劉梅芳,李彤彤.大學生電信詐騙高發現象探討[J].邢臺學院學報,2018,33(02):162-165.
【4】劉祥偉.電信詐騙犯罪防控對策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