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未
【摘要】: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新聞傳播格局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各樣的媒介形態(tài)和媒介終端為網民提供了一個“眾聲喧嘩”的平臺。自媒體憑借其強勁的話語驅動力量使網絡輿論場呈現出大爭鳴的形態(tài),然而網絡上也不乏一些非理性的輿論噪音,甚至是對新聞當事人的網絡暴力,這種情形也充分顯示了自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倫理失范。本文試對自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倫理規(guī)范進行探析,以期讓眾聲喧嘩的網絡輿論場中理性的聲音成為引領。
【關鍵詞】:自媒體 新聞評論 倫理規(guī)范
隨著微博、微信等各類自媒體的迅速普及,受眾擁有了更多自由發(fā)聲的機會,新聞評論作為一種公共的表達其形式自然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和在傳統(tǒng)媒體上登載的注重思想性的新聞評論相比,自媒體時代的新聞評論更加簡短、通俗、多元,其互動性、時效性和群眾性也更強。然而,在眾聲喧嘩的網絡輿論場中真相與謊言也更加難辨,一些謠言可能會取代真相蒙蔽受眾的雙眼,給社會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為了追求轟動性的傳播效果部分新聞評論者不惜刻意歪曲事實,制造對立情緒。在種種的新聞評論倫理失范現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自媒體時代新聞評論倫理規(guī)范的缺失。在眾聲喧嘩的時代,新聞評論更要以理性、客觀的面目示人,才能保持其思想性的精神內核。
一、自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失范現象
(一)“情緒型宣泄”導致新聞評論極化
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運用自媒體自由發(fā)聲,但是因為評論者素質的良莠不齊,新聞評論也日益呈現出個人化、情緒化的特點。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專業(yè)的新聞評論者,網民們如今在新聞評論中更具有主動性,其影響力也不容小覷。但是和受過專業(yè)教育的新聞評論者相比,他們也更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主導,一些網民情緒性的宣泄也擾亂了原本講究邏輯與理性的新聞評論的表達方式。在自媒體平臺上,理性、建設性等這些新聞評論的傳統(tǒng)價值觀,經受著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解構理性、戲謔高尚的輿論洪流正在左右新媒體的評論價值觀。[1]原本應該客觀公正的新聞評論逐漸被“道德義憤”占據高地,從而激起輿論場中的強烈對立情緒,制造出大量的負能量,進而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
(二)“快餐化時代”下?lián)尠l(fā)評論罔顧事實
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力。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飛速發(fā)展的當下,誰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受眾的眼球,誰就能在競爭激烈的媒體行業(yè)中脫穎而出。這也就不難理解現在有很多媒體為了增加收益,一味地搶發(fā)新聞,不顧信源的核實,從而造成各種“假新聞”、“反轉新聞”頻頻出現,進而衍生出罔顧事實的新聞評論。這類草率的評論是由快餐化時代所催生出,它們并不能對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謠言的傳播,蒙蔽受眾尋求真相的雙眼,使得輿論場中虛假的信息大行其道,就算在后期再進行辟謠,對社會以及新聞事件當事人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已經無法修復,而且這也十分不利于新聞評論公信力的建設與維護。
(三)“弱把關”致部分評論挑戰(zhàn)法律道德底線
隨著社會公眾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新聞評論中,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不太顯著的倫理責任問題可能會更加突出。自媒體的低門檻、弱把關等特點使得受眾有了更為便捷和充分的話語權,他們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發(fā)表關于社會生活、公共事務、乃至對政府和政府官員的意見與建議。網絡評論,也因此積蓄形成了網絡輿論,極大地擴充了新聞評論的議題選擇范圍。近年來,國內外每次有重大新聞發(fā)生時,幾乎都能在自媒體平臺上引發(fā)強烈的反響和激烈的討論,這也因此形成了“觀點的自由市場”,并引發(fā)傳統(tǒng)媒體的關注與跟進。[2]自媒體因其自身的“弱把關”特點使得部分評論者為了迎合受眾的獵奇心,故意用聳人聽聞的標題以及未加證實的論據對一些新聞事件發(fā)表評論。
二、自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倫理規(guī)范
(一)新聞評論應堅持理性客觀
在面對當下媒體的新聞報道時,事件中的一些弱勢群體很容易引發(fā)受眾的同情心,對于新聞事件主人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受眾也很容易產生“道德義憤”。部分自媒體的新聞評論者自以為占據了道德高地,在發(fā)表評論時很容易使得情感和文字的表達失去平衡。在評論的過程中,這種不理性的情緒不斷升溫,同時裹挾著較為極端的文字,新聞評論的表達也因此陷入了理性的困境。自媒體時代更需要的是新聞評論者堅守住自己的底線,而不是讓自己的義憤沖垮新聞評論立論的根基,傷害新聞評論的公信力。
(二)新聞評論應保持審慎態(tài)度
進入自媒體時代,民眾對新聞事件的接觸度和活躍度空前活躍,同時新聞評論也越來越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以及他們的切身利益。新聞評論隊伍也在逐漸壯大,新聞評論者的身份也變得五花八門,通過自媒體人人都可以對新聞事件發(fā)表評論,尤其是一些自媒體平臺的意見領袖,他們依托龐大的粉絲群體,在網絡輿論場的發(fā)聲往往能夠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但同時由于新聞事件的復雜性、以及他們自身的專業(yè)性和媒介素養(yǎng)的缺乏,他們在自媒體平臺對相關新聞事件的評論也常常有失公允。在事實不明、證據不足的情形之下,保持一種審慎的態(tài)度,讓自己的評論有理有據有節(jié),是自媒體時代每一個新聞評論人應盡的職責。
(三)新聞評論應回歸法治理性
新聞評論本質上是一種話語的表達。在自媒體時代,這種話語有了更加便捷和自由展示的平臺,然而自媒體的互動性、開放性、弱把關等特點,也加重了自媒體新聞評論的監(jiān)管難度。部分新聞評論者為了吸引受眾眼球,故意迎合低級趣味制造噱頭,肆意炒作,甚至發(fā)出無視法律法規(guī)的評論,這種行為嚴重威脅著社會的和諧,同時也消耗著新聞評論的公信力。新聞評論人要在法律的嚴格規(guī)定范圍之內發(fā)言,言之有理、言之可信,只有這樣,新聞評論輿論監(jiān)督和守護社會正義的職能才能真正得以實現。除此之外,新聞評論若要回歸法治理性,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健全新聞評論的法律法規(guī)和監(jiān)察機制同樣也不可或缺。
【參考文獻】
【1】張強. 試論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倫理的構建[J].新聞研究導刊,2013,12:20-22.
【2】涂光晉.表達·交流·爭論·整合——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變化與反思[J].國際新聞界,2011(5):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