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林 羅榮榮
【摘要】:傳統宗教的儀式制度往往是人們代代相傳的行為規范的最高教育范本,是人們學習知識,開啟心智大門的方式方法,同時貴州民間宗教除了具備通神、治療、禳災等等具體的功能,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其本質和特點,使得它在社會生活中具有社會動員與社會控制以及道德教育的作用,在新時代互聯網運用背景下,重新深刻認識互聯網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重塑作用,思考少數民族教育信息化有效應對新時代教育現代化的途徑,將更有利于區域民族教育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民族宗教教育 互聯網 新時代 貴州
一、簡述貴州少數民族宗教教育的特征
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眾多,是全國八個民族省之一,境內少數民族多達49個,其中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多占土地面積占全省55.45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主要集中在貴州,貴州的少數民族具有成片聚居和交錯雜居的特點,大體而言,漢族主要居住在交通沿線和城鎮附近,少數民族則遠離城鎮與交通干線,住在邊遠地區,
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深刻的影響著貴州古代教育的發展,如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模式等等,在研究少數民族教育的時候就需要觀照到宗教教育如何影響和形塑貴州的少數民族教育,《貴州古代教育史》認為:“原始宗教與各民族傳統教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正是因為傳統宗教的儀式制度往往是人們代代相傳的行為規范的最高教育范本,是人們學習知識,開啟心智大門的方式方法,宗教給予的教育上的觀照可以從歷史的縱向面與社會的橫向面上均有結構上的重疊,是結構性嵌入歷史與社會,認識一個民族文化深度的脈絡之一。
通過分析貴州少數民族教育史,教育的發展與中央的權力延伸關系密切,漢文化在貴州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地方民族首領或是土司貴族的子弟或是在交通沿線或城戰附近得以發展,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傳播路徑,在更加邊緣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或民族民間,宗教祭壇往往就是傳統文化的講壇,例如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貴州的少數民族都要圍坐在火塘或是火堆旁邊聽巫師說唱古歌與神話聆聽長老講述本民族的“創世史”,無論是祭祀鬼神、還是求福免禍的儀式、都是為了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敬意,同時也在向后輩傳遞尊敬長輩,家族團結的思想,而在少數民族的各類宗教儀式中,最有學問或是最有權威的人往往就是巫師或是老摩、畢摩等職業的宗教從業者,而實際上,他們也就成為了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教育者。
二、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宗教的功能與作用
宗教是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的經典領域,弗雷澤在《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中給予宗教一個經典的定義為:“宗教,指的是對被認為能夠指導和控制自然與人生進程的超自然力量的迎合與撫慰。”這樣說來,宗教包含了理論與實踐兩層含義。
圖騰崇拜是原始氏族社會的原始信仰之一,例如印度就對于牛有非同尋常的崇拜,而理解圖騰信仰有助于進一步理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社會中特定人群與該圖騰象征之間被認定、被篤信的親屬關系,因為在西南很多民族中流傳著不少于圖騰信仰有關的感生神話,其故事的敘述邏輯一般為,圖騰親近或感應母體,使其受孕生育,例如藏族先祖認為其氏族緣起猴子,于是形成了猴圖騰的觀念,彝族創世神話說天地萬物由老虎的肢體化身而成等。
祖先崇拜不僅在少數民族當中包括漢族都有著祖先崇拜,但研究下來發現,少數民族的祖先神崇拜都有一些顯著特點,第一,祖先神崇拜是混合了家族觀念和巫術觀念的一種宗教觀念,第二,被信奉的祖先包括有不同的層次,分別從遠古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并非已故的親長才被列為祖先而是強調身份和地位,例如傣族中崇拜村寨神為保護神,其保護神為丟拉曼和丟拉勐,曼是指村寨,勐是指村寨聯合區。而保護神一般都是保護村寨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人物;第三,就是宗教儀式的內容和形式往往同人生禮俗和自然崇拜的習俗交叉融合。
祈福禳災是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宗教第二種重要的功能,根據貴州少數民族宗教實踐來看,可以簡單概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做什么主要包括預知、祭祀、巫術等具體實踐行為和觀念體系,不做什么則是禁忌的一種觀念的實踐。
預知的方式主要通過觀征兆與占卜,在有些布依族村寨,有著一種古老的占卜方式成為雞骨卦,通過觀察雞頭、嘴殼、翅膀、腳爪等形狀,各有象征,或是通過竹簽在雞大腿骨的洞眼中,以竹簽的側倒向背來決定兇吉,并為下一步的祈福禳災的儀式做準備。
祭祀是一種在民間常見的民俗文化事項,現如今成為表現民族傳統文化的符號或是象征展演給游客或是作為旅游文化推廣,在很多的節慶中都能夠看得到,而實際上,祭祀是各民族通達鬼神的手段,是各族人們內外觀念和宇宙觀的一種表現,根據不同民族根據觀念世界中賦予不同鬼神的功能和職責,結合現實中的需求,來進行祈禱、獻祭等活動,最基本的形式有謝神、祈福、禳災的形式。以白族祭祀本主神為例,白族人在一年當中不分時間,四季香火不斷的祭祀本村本主,不僅存在一個村祭祀一個本主的情況還有幾個村祭祀一個本主的情況,并且在本主誕辰進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貴州民間宗教除了具備通神、治療、禳災等等具體的功能,同時也要認識到由于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其本質和特點,使得它在社社會生活中具有社會動員與社會控制的作用,在缺乏司法體系的地方,巫術是一種有效的社會控制機制,因為一旦人做了壞事,就會受到神判,對于信奉某一宗教的人們將受到宗教的道德指引,尊重道德秩序。
三、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趨勢下如何開展貴州少數民族宗教教育工作
(一)以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引領少數民族宗教教育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宗教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新時代,我國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十九大報告指出: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黨的理論創新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等等都是新時代需要把握住的脈搏和主線。
在教育思想領域,習近平教育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最新成果,是立足于中國的教育實際創設性地提出的能夠指導教育事業發展的一整套逐漸成熟的理論體系,其理論體系主要提出包括立德樹人,教育強國,注重學生德育培養,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等六個方面內容,正因為教育是人類文明的延續,習近平在致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啟動儀式的賀信中指出:“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宗教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種,并且貴州的少數民族群體大多是從宗教教育中獲得言傳身教的第一次道德洗禮,宗教說到底是對人們道德觀的一種塑造,宗教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深刻理解少數民族宗教教育的重要性是開展新時代民族宗教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
在貴州少數民族的各類宗教儀式中,最有學問或是最有權威的人就是巫師或是老摩、畢摩等職業的宗教從業者,往往他們也就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教育肩負相應責任,貴州民間宗教除了具備通神、治療、禳災等等具體的功能,同時也要認識到由于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在弱國家和弱體制的地區是一種有效的社會控制機制,并且貴州的少數民族群體大多是從宗教教育中獲得言傳身教的道德教化,是對人們道德觀的塑造和約束,所以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層面宗教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
深刻理解貴州少數民族民間宗教的形成的原理,社會功能和特點,有利于在新的時代運用好宗教教育的社會功能,建設具有時代性,民族性,人文性的宗教價值觀,為更好推動民族文化縱深發展,實現多元一體格局下的中國夢,民族夢打下堅實基礎,也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宗教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三)以互聯網技術和教育現代化為特色的少數民族教育信息化是做好民族宗教教育工作的堅實基礎。
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的本質、生產方式、傳播方式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都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遷,因此,在教育層面,亦需要借助新時期新的技術手段更好的發揮教育的功能。
越來越多的教育產業機構和個人會關注新技術的便捷性、高效能、創新性和啟發性,將其融合于教學實踐和教學場景中,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平臺,教育信息化的這項工程將向著多元化、智能化、精準化、人性化、個性化的方向繼續演進,成為社會發展的創新驅動力,例如:在少數民族地區,民族知識的傳承和發展關系著民族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建設,而互聯網時代的技術發展猶如一把雙刃劍,既能夠通過技術的進步多種途徑和手段的提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建設與宣傳推廣,同樣的,知識的碎片化和信息爆炸等負面影響也在深刻影響著少數民族宗教教育,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通過圖書館資料的查詢而是通過百度搜索來完成對本民族知識的概覽,而詞條編輯的知識點又有哪些是真實的事實呢?
重新深刻認識到互聯網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重塑作用,不僅要思考如何借助科技校園和智慧社區結合,助推民族傳統文化建設,利用多媒體手段使學生能多方面,多角度感受浸潤式學習,實踐性學習等,而且要求作為學習者個體必須要內外兼修,增強信息篩選能力。
最后,少數民族教育信息化是有效應對新時代教育現代化的途徑,不僅涉及到社會、民族、教育三位一體的互融共建新體系建設,而且在教育體系方面也需要建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文化人類學概論.周大鳴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2】(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3】(英)弗雷澤·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徐育新等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4】(法)列維-斯特勞斯.圖騰制度.渠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英)E.E.埃文斯-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6】(法)愛彌兒·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W.斯密特.原始宗教與神話.蕭師毅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8】(法)馬塞爾·莫斯.巫術的一般理論:獻祭的性質與功能.楊渝東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9】梁釗韜.中國古代的巫術.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10】(英)布賴恩·莫里斯.宗教人類學.周國黎譯.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11】(英)菲奧納·鮑伊.宗教人類學導論.金澤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