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
剪紙又稱刻紙,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在倡導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非常重視對民間藝術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傳承保護。幼兒在剪紙的過程中,手腦眼密切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審美能力、動手動腦能力和創造力都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北京市延慶區永寧幼兒園地處于北京市延慶區永寧鎮,歷史相當悠久,有著豐富的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這里有剪紙的傳承人郭生臣老人,剪紙技藝非常好,深受大家喜歡,剪紙這項傳統民間藝術也吸引著永寧地區的人們。在豐富的教育資源引領下,園所開設了剪紙專室,為幼兒提供便捷的開展活動場所。
選擇貼近幼兒的主題
為了了解孩子想剪的內容,我在學期初會與孩子們進行談話,聽一聽孩子們的想法,在征集孩子的信息后再通過投票選擇剪紙主題。于是具有地域特色、時代特色的剪紙主題活動出現了,如美麗的永寧古城、激情冬奧會、世界園藝盛會等主題,幼兒在學習剪紙活動的過程中,了解家鄉,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幼兒學習不同于成人學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無意學習、直接學習。可見,對于幼兒來說,最有效的學習內容就是他們能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的內容,而這種學習內容主要來源于幼兒周圍的現實生活。也就是說,幼兒園課程內容與他們熟悉的現實生活越接近,越能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就好。根據幼兒的需要,我們開展了永寧玉皇閣主題,玉皇閣是幼兒生活中確實存在的,貼近幼兒生活,為此我們需要的玉皇閣比較大,幼兒就先用小紙練習,練會了之后再剪大的,對幼兒來說很有挑戰性的,他們先畫出來,然后剪出來,慢慢地,玉皇閣、大樹、民房、街道、叫賣的人……鮮活的形象躍然紙上,形成主題明確的剪紙大作。
探究多種剪紙方法
一是不對稱圖形的剪法。專室活動時,我結合剪各種姿態的人與動物,來引導幼兒感知“對稱性破缺”。具體做法是:第一,觀察討論——人是不是對稱的?教師出示立正的人形和舞蹈的人形,孩子們發言熱烈,“人對稱”,“對稱的人舞蹈時又不對稱”;第二,討論——你更喜歡哪張圖片?為什么?大家都說喜歡舞蹈的人形,“對稱的人在不對稱的時候更漂亮”,“人不能老對稱,那樣就該沒法生活了”;第三,討論——還有什么也像人這樣?孩子們列舉出了魚、天鵝、大象、長頸鹿、猴子等很多動物,還有樹葉、花朵等很多植物,它們原來是對稱的,可是一跑一跳,風一吹,它們就不對稱了,也更漂亮了,這些叫“對稱性破缺”;第四,討論——對稱的東西該怎樣剪?不對稱的地方怎樣剪?“先對折起來剪對稱的地方”,“再分開來一邊一邊地剪”,比如人,頭部對稱,那就對折起來剪,雙手、身體不對稱,有不同動作,那就打開,分別剪出來。二是幼兒探究圖示法。在主題活動下,根據幼兒需要,為幼兒提供各種剪紙的圖示,給他們技術支持,自由選擇剪什么,自己看圖示,有困難,幼兒會主動請我幫助,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我的尊重換來很大的收獲,孩子們的作品讓我驚嘆不已,作品各式各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
多種資源促進幼兒發展
通過主題活動,幼兒逐步了解民間剪紙藝術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激發幼兒積極動手、動腦的興趣,培養孩子的獨創性,同時也促進幼兒在大自然、大社會、生活中、學習中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一是同伴促進幼兒剪紙能力提高。同伴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孩子之間的語言幼兒聽得懂,學得快。教育家陳鶴琴在“兒童教兒童”教育原則中提出:讓幼兒教幼兒更能使幼兒接受,因為幼兒了解幼兒的程度比成人了解的更為深刻。幼兒鼓勵幼兒的效果比成人鼓勵幼兒的效果更好,從而有助于幼兒之間互相學習,提高剪紙水平。有的小朋友不會折法了,就會向旁邊小朋友請教,這樣對另一個小朋友也是一種鍛煉,兩個人還可以互相學習剪法,你會的教教我,我會的教教你,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剪紙水平,也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二是教師的支持促進幼兒發展。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我會根據幼兒需要為幼兒提供圖示,支持他們自主學習,遇到問題時,我也和幼兒一起探究,而且我會及時發現每個人的進步,給予積極的肯定。如:“你剪得真認真”“你的進步真大,再剪大點就更好了”。這些肯定、表揚和建議性的話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越來越有進步,讓他們喜歡上剪紙這項傳統的活動。
三是社會資源豐富幼兒的經驗。永寧地區有個剪紙傳承人郭生臣老人,我園多次邀請他來園參與幼兒活動。郭生臣老人總是很耐心地講解一些剪紙方法,小朋友學得很認真。活動結束后,他還會剪一些漂亮的窗花送給小朋友,看著爺爺剪得這么好,小朋友的興趣更高了。回到家里,幼兒會讓奶奶教一些特別的剪法,專室活動的時候和小朋友分享,心里特別自豪。
在專室活動的引領下,小朋友們對主題下的剪紙活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剪紙游戲鍛煉了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促進幼兒大腦的發展,在生活和學習中幼兒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充分挖掘剪紙的樂趣。我們將繼續開展剪紙活動,讓剪紙藝術在幼兒園大放光彩,傳承下去。
(作者單位:北京市延慶區永寧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