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
文明,是一個國家進步與發展的標志。良好的衛生習慣是文明素質的體現,而不良的衛生習慣不僅會對幼兒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并影響幼兒的交往能力及人際關系。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指出:0-6歲的早期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起點,幼兒時期正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若錯過這個寶貴時期,一旦壞習慣形成了,非但難改,而且貽害無窮。因此,北京市通州區西集鎮郎府幼兒園特別注重對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幼兒衛生常規習慣的內容
幼兒衛生常規習慣包括衛生習慣、生活習慣、自理習慣、睡眠習慣。其中衛生習慣指洗手洗臉,洗頭、洗腳和洗澡,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勤剪指甲和保持衣服整潔等習慣。生活習慣指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要定時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等;遵守時間習慣,在規定時間內就餐、睡覺、休息、學習和游戲活動,生活時間有規律等。自理習慣指根據孩子年齡的特點,讓孩子做一些自身的、家庭的力所能及的事情。睡眠習慣,指讓孩子養成作息時間固定、睡前保持安靜等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的常規習慣
創編兒歌,讓幼兒在游戲中掌握要領 在一日生活中,進餐、洗手、如廁、穿脫衣褲是最重要的常規項目。因此,針對幼兒在一日活動中出現的語言、行為、舉止、儀態、合作意識等方面的不良習慣,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創編、改編一些易讀易懂的、朗朗上口的兒歌,在進行活動時,孩子們背一背兒歌,動作要領就掌握了。如:
楊毅老師創編的《疊衣歌》:
我是一個乖娃娃,自己的事自己做,
衣服褲子疊整齊,平整擺放我第一。
上衣褲子不一樣,上衣上衣關大門,
袖子袖子抱一抱,點頭彎腰有禮貌。
褲子褲子撐撐腰,兩條褲腿變一條,
要問我到哪里去,褲腰去找褲腳玩。
金玉盟老師創編的《洗手歌》:
打開水龍頭,小手沖下水;
搓搓小香皂,泡泡多豐富;
搓搓手心和手背,還有指縫和指頭,
小手泡泡沖干凈,香香白白好健康!
創設主題活動,促進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們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上,緊緊圍繞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習慣這一中心,在室內教育環境與室外教育環境中大膽嘗試,精心設計,在色彩上、造型上、內容上,為幼兒營造輕松、生動、自然的教育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養成習慣。
區域活動,為幼兒的練習提供便利條件 區域游戲活動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在區域游戲環境中,幼兒可以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到生活體驗,鍛煉生活能力。如為了培養小班幼兒正確使用餐具的習慣,教師引導幼兒玩娃娃家的游戲,在“喂寶寶”游戲中學會使用餐具。
家園共育,形成養成教育的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思想行為。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為了形成家園共育的教育合力,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讓家長成為幼兒行為教育的榜樣 一是更新家長觀念。利用家長會和家長微信群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介紹幼兒園的生活作息制度,講解習慣培養的要求、內容、方法等,幫助家長端正與更新家教觀念,請家長配合幼兒園做到統一標準、統一要求。二是幼兒時期,孩子對周圍環境十分敏感,愿意聽從成人教導,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所以家長必須行為正確,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要用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創造一個文明健康的環境,盡力避免不良衛生行為對幼兒的影響。三是教師將幼兒在園的行為習慣向家長反饋,讓幼兒在離園后的各種行為習慣也能得到持續性培養和鞏固。
讓家長成為促進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課外教師 一是進行家訪,與家長互相交流幼兒在園和在家中的情況。二是召開參與式家長會,將家長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好方法集中收集起來,指導其他家長在家教中有目的地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開展優秀家庭介紹經驗活動,用實際例子現身說法,介紹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方面的經驗,以點帶面。四是問題答疑,針對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的困惑進行答疑。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西集鎮郎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