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張燕
眾所周知, “發明的起點是疑問”,因此,發現并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而中國的教育中很大的一個缺憾是不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問題意識的培養”,知易行難,為此,學校對每一名教師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老師每一節課都要關注學生“敢不敢提問題”“會不會提問題”。具體而言,我們學校關于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踐,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立足大問題, 形成思維網絡
抓住主要問題進行教學,促使學生形成與已學知識相對應的認知結構,思維過程中才會容易出現“為什么”。反之,如果學生長期處于無“問題”或者太多“瑣碎問題”的狀態,他們的思考力就會受影響。
比如,五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探索圖形”。在學生嘗試拼擺2階涂色的大正方體后,教師提出本課的大問題,我們要擺成3階的涂色大正方體,你想怎么辦?有的學生說我要想想這些小正方體被涂色的面有幾種情況?有的說小正方體每種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塊?有的學生說每種涂色的小正方體在什么位置上?……其實,要復原3階的涂色大正方體對于學生來說,挑戰性很強,它有一定難度,但也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學生的思考跳一跳,就會自然衍生出很有價值的小問題,順著思考走下去就能摘到“果實”。
這節課,經過專家的指導和老師們的共同修改,改變了問題細小瑣碎的狀況,每課都由一個核心問題導入,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形成問題串,再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合作學習,充分利用黑板、實物展臺的空間展示學生研究成果,最后師生圍繞解決過程,共同梳理和提煉,得出結論。
我們在一節課中先提出核心問題——學生質疑——學生探究——學生反思——得出結論——學生再質疑……其實學習就是這樣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按髥栴}”教學,改變了傳統課堂單一的線形邏輯結構,生成了由學生的小問題引領出的一種多線交融、分層并進的新的教學結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語言。
創設良好情境,鼓勵敢問會問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要創設有助于獨立探究的情境,使學生進入適宜的學習狀態,這樣學生才敢于提問,才能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從2012年起,我們學校張燕校長提出以“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作為突破口,我們開始研究如何激發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所有數學教師都繃緊一根弦兒,要把學生的提問當回事。
平時課堂上,教師是如何鼓勵學生“敢問、會問”的呢?
首先,教師有意識地把提問的權利歸還給學生。在質疑能力培養的起始階段,我們多是引導針對新課題的提問,如看到“倒數的認識”,你有什么問題,學生問“什么是倒數?怎么找倒數?學倒數的有什么用?倒數和我們學過的其它數有什么關系?。慢慢地我們給學生設置沖突和矛盾,引導學生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廣度方面延伸。學生能在新舊認知的沖突上、知識的生長點和銜接點上以及在重點、難點上進行質疑。
其次,教師推遲判斷,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隨著質疑水平的提高,有些學生雖然感觸到了新問題,但不敢提出問題。教師則不急于拋出問題,在關鍵環節有意識地等待學生的質疑,拉長學生思考的時間,使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常用的激勵語如:你能提出哪些好問題讓同學們思考?你有什么困惑?仔細觀察這幾道算式,你有什么發現?你又想到了什么?以此來激勵學生提出問題,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再有,建立數學問題“檔案袋”。為了使問題意識深深植入學生心中,老師還給高年級的每個學生設置了“質疑本”。質疑本的作用是記錄學習中思考的問題。開始時,學生課上提出問題,把有價值的問題記錄。不會提出問題的孩子慢慢學會了模仿著提問。有的學生有預習的習慣,預習時先自己記錄問題,課上與大家分享,課下還把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記在本上。隨著問題的積累,學生逐漸積累了寶貴的學習經驗,也逐漸敢于提出問題,會提出問題了。
充分放開手,促使能力提高
教學過程中,我們創造一切可以創造的條件,為學生搭建平臺。平時,教師把學生請上講臺當小老師已經是常態教學環節。小老師的講解有模有樣,下面的學生能認真傾聽,也會向小老師提出自己的疑惑,生生之間的互問互答使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除此之外,我們也嘗試打破班級、年級的界限,由高年級學生給中、低年級的小同學講課。如,六年級學生給三年級同學講“時間單位”。大孩子們課前精心準備資料,清楚地講解,有序地提問,不僅博得了孩子們的喜愛,也令老師們佩服不已。年齡大的學生給年齡小的學生講課后,仍然意猶未盡。除了放手鼓勵學生敢問,敢于當小老師,學校高年級學生還開展了班級辯論賽,辯手們圍繞主題充分查閱資料,準備稿件。辯論過程中的反問、設問頻頻出現,充分展示了學生們在教師平時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已經形成了樂問、善問的學習習慣。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深刻感受到,質疑問難是培養問題意識、創新精神的一把鑰匙,它切實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釋放了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們“敢問、會問”,學生“樂問善問”,促使“樂學善學”這一核心素養在數學課堂上落地并生根發芽。
(作者單位: 北京市東城區培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