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研究背景
隨著現代社會信息量的日益增長,默讀成為人們首選的閱讀方式,是現代社會最常用的閱讀方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第一學段要學習默讀;第二學段要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三學段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可見默讀在閱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隨著課改不斷深入,教師們對于默讀的重要性提得較多,研究得少。其實,對待默讀不應只限于表面跡象,更應該關注默讀的效度。
研究概念的限定
什么是默讀 默讀即無聲閱讀,用大腦直接感受文字,無需將文字轉化為聲音,它是獲取文字信息的主要手段。一般來說,默讀的速度要比有聲閱讀快,默讀比朗讀更有利于對內容的思考、比較、理解。
什么是有效默讀 默讀分為外顯要求和實質要求。外顯要求,即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實質性要求,即默讀技能發展的客觀標志——識記、理解、速度、評價。
默讀能力培養中的做法
創設情境,在問題中激發動機 默讀需要靜心,但對于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說,靜心容易導致分心,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懸念制造、情境創設等,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用經驗去發現并解決文本中的問題。如《金色的腳印》篇幅較長,某教師便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采用分組形式,讓學生爭當“提問者”和“答問者”,從默讀中收集信息。這種開放式的問題情境,既使學生明確了默讀目的,又使學生在默讀中自悟自得。
滲透指導,在過程中習得方法 默讀不是“走過場”,不是放任學生自由,它還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默讀不僅要做到“三不”:不出聲、不動嘴唇、不指讀;還要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認真用眼看,不能一目十行,更不能東張西望;“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邊讀邊想,質疑問難,用心體驗;“手到”就是邊讀邊畫,在默讀中動筆圈圈、點點、畫畫、寫寫,提高理解文本和積累語言的能力。
優化評價,在激勵中提高能力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默讀同樣一篇作品,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默讀可以喚起讀者獨特的聯想、體驗、認知。默讀的過程,是對作品的藝術再創造,帶有濃厚的個性色彩。對于學生默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教師應該先給予尊重、珍視、褒揚,然后在允許學生保留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在有效性的評價中,學生才會感到被認同被表揚的愉悅,才會從更多更深的角度去對文本進行解讀與表達,默讀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拓展時空,在體驗中養成習慣 “為學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厚積”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時間,給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體會,去揣摩,這是最簡單易行,也是最有效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二是空間,課外閱讀是默讀的“訓練基地”,教師應與家長密切配合,努力為學生整合閱讀環境,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在交流、互動、競爭中燃燒自己的閱讀激情。當然,“時”“空”作為默讀的兩個條件應該緊密結合。有了時間,才能多讀多想,品讀深思;有了空間,才能熟能生巧,提高默讀速度。“厚積”到一定的程度后,學生就能將在課內學到的默讀方法“薄發”于課外實踐,從中獲得信息,得到閱讀滿足,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反過來,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愉快的體驗又會增加學生默讀的興趣,提高默讀效率,從而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
課堂沒有書聲是語文教育的悲哀,課堂只有書聲則是語文教育的倒退。語文教學,既要“瑯瑯書聲”,又要“默默讀思”。老師們,不要再忽視對學生默讀能力的培養,創造機會和方法,讓學生在默讀中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理,讀出神,讀出無窮魅力!
默讀的價值
默讀是適用性很強的閱讀方式,能體現終生化學習的需要。默讀是閱讀的高級階段,現代社會,知識日新月異,“終生學習”也成為一種時代要求,而默讀由于實用價值高、速度快且理解深、適用性廣而被人們廣泛采用,在一般情況下,如在圖書館、在教室里為了不影響別人,就可以用默讀的方式來獲取文字信息和科技知識,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語言的優美,而且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完成閱讀,提高了單位時間的閱讀效率。這也是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的現代社會人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閱讀能力。既然默讀是終生化學習的需要,作為教師,我們的閱讀教學,在注重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默讀能力提高和默讀習慣的培養,為學生終生化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默讀是一種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閱讀方式。不僅是語文學科,學習其他學科也都普遍采用這種閱讀方式。應該說,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主要是通過默讀的方式體現的,學生的默讀能力和默讀習慣關系著學生終生學習的質量和進程,而語文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和默讀習慣的特殊任務。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特別是從中高年級起養成默讀的習慣,可以提高閱讀能力,使人終生受益。作為語文教師,實在應該重視默讀的訓練和默讀習慣的培養。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祁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