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宇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位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數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其中,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作為核心素養的重點,其培養方法絕非單一途徑。“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精神,讓學生在自學中探索,在合作中提升,從而獲得創新精神和創造性的思維,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提高。課堂中,教師也由傳統的“知識輸入者”轉變為“創新精神的引導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故小學數學課堂應有方法、有效率地增加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
轉變觀念,從教師自身入手
所謂“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想要順利進行合作學習,教師自身要相信合作的力量,了解合作交流學習的方式方法,提高自我的合作交流能力與技巧。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學習方式的日益更新,呼喚著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現代高效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的職責絕非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啟發學生自我探索,追求真知,啟發學生自身思維。教師由過去的“輸入者”、“給予者”逐漸轉變為一位助手,一位引導者,一位幫助發現問題關鍵點的“主持人”。但是,學生占主體并不意味著教師要緘默不語,退離課堂。相反地,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身份是可變的、靈活的、隨時適應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師在關注學生問題時應根據需求不斷改變自己的功能,轉換自己的位置。在學生完成新知探索后,指導全班學生進行及時而清晰的總結、提煉,此時的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穿針引線”者;教師需要仔細傾聽學生的匯報,及時發現其他學生沒發現的問題,并在恰當時機進行糾正與難點突破,讓學生摒棄錯誤觀念,牢記重點,此時的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監察”者;當學生在小組合作時或者全班匯報交流時有了進步和創新突破,教師給出了鼓勵學生前進發展的積極評價意見,此時的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激勵”者。
合理分組,為每個學生找好定位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要組織好小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就是合理安排小組成員。首先,小組成員的搭配應根據學生的成績、學習能力、性格等各因素進行考量。一般3-5人一組,盡量保證小組內學生各有優點,能夠達成互補有無的目的,即遵循“組內異質”原則,從而使小組活動時有更多機會形成頭腦風暴,在生生互動時就完成大部分新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提升教學質量,并盡可能產生創新的思想。其次,合作小組間力求無明顯差異,體現“組間同質”的原則,從而使課堂活躍,減少掉隊。最后,明確的分工要求才能使全體學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小組中應有匯報員(組長)、主持人、記錄員、操作員等具體職位供成員分工協作。其中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提前進行培訓,作為匯報員或主持人,帶領能力稍弱的同伴共同學習。但這種分工并不是長期固定的,而必須是定期輪換的,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掌握合作學習的主動權。
“形式主義”,有序進行的自由合作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自由是相對的,它是在認清必然的現實規律后進行的。”看起來很無序的小組合作其實可以在某些固定形式基礎上進行。例如,規范的語言。匯報員在每次匯報前要說“我們小組的觀點是……”來直接表明本組的主要觀點,總分的匯報模式也更利于訓練學生清晰的思維方式;主持人則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臺詞,在小組匯報前說 “請大家看黑板”或“請大家看大屏幕” 以便使其他同學集中注意力,匯報員講完后,主持人說:“組內有補充嗎?”主動給予組內補充機會,組內補充完畢,再給其他同學發言機會:“臺下的同學們還有補充或不同意見嗎?”然后點名回答。當臺下沒有補充或意見時,學生通過豎大拇指點贊的方式給于發言小組肯定和表揚,安靜又團結;如果有同學要補充,僅需安靜舉手等待主持人點名即可。最后,若全班點贊,主持人則說“謝謝大家的聆聽”。表明本組介紹完畢,其他組可以介紹自己的方法了。雖然學生一開始會對這種生生互動不太適應,但比起教師不斷干預,學生更喜歡這種自我管理的形式。這并非 “形式主義”,與之相反這是有組織、有紀律、有層次、有目標的集體性“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真正得到了有序的自由。
此時的教師也并非完全退居一旁,任由學生自行發展,而應把握尺度,適度介入。這其中有個原則,即在學生出現錯誤而其他同學完全沒有疑議時,教師要馬上指出或等小組匯報后統一糾正強調。當然,具體操作需要因人而異、因課討論,也需要根據自己班中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注意力集中程度或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適時調整安排。
“小組合作學習”通過有效組織學生相互討論,激發思維活力,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達到自我創造、發展、完善,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學生創造、發展、完善,從而提高整體素質。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的方面。要滿足新課改下的學生發展要求,教師要更加努力探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數學課堂教學才真正有實效。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星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