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取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數學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眼看、動口說、動腦想、動手做,去“經歷過程”親歷“活動”,在“活動化”的數學中體驗數學,感悟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借助生活經驗積累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現生活。
創設生活情境,出數學問題 精彩的課堂開頭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迅速地從壓抑到興奮,而且還會使他們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探索學習中。例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時,我結合生活實際導入:大屏幕播放了兩個班在進行班級藝術節展演活動的情景,學生們饒有興致地觀看錄像,之后教師要求同學,依據看到的數學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1)兩個班一共有多少人?(2)兩個班相差幾人?(3)一共有男生多少人?……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說著。教師依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選取有價值的板貼到黑板上,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一個問題進行研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出解題過程(畫圖、計算的過程等)。
借助生活經驗,探究數學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借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去探究數學問題。我們在教學設計時,除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外,還要為學生尋找生活中解題的依托,使學生能借助生活經驗思考數學問題,探究解決方法。
在實踐操作中積累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教師要在學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及概括思維之間架起橋梁,以活動為切入口,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每學一個新知識,我都充分運用直觀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的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都“參加”到學習活動中來。在引導動手操作的活動中,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啟發思維,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
在自主探究中積累
學生自己去發現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這就需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之中。例如:在學習“有余數除法”時,我在課前把不同數量的動物圖片分給小組同學(有9張、10張、11張這三種情況),課上先和同學一起復習了8÷4=2這一舊知識,接著,教師提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小動物圖片平均分給組內的4個同學時,出現了問題,有的同學露出疑惑表情,有的同學不知道分給誰。這時教師并沒有急于解決問題,而是讓小組同學匯報本組分的情況,匯報后教師又問:“同學們今天在分圖片時與以前平均分東西時有什么不同?”由于是自己在操作中發現的,所以學生回答得非常清楚:“以前平均分東西時能正好分完,剛才分東西時每人分到2張,還有剩余的。”教師追問:“你們為什么不把剩下的繼續分呢?”學生回答:“剩下的不夠再分了。”正是這些發現,激發起學生繼續探索新知的愿望。
學生自己去講解 事實證明,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課堂的,學生在課前,通過各種渠道對新知識都有所接觸,學生會的知識,學生了解的內容,為什么不讓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說呢?還是“有余數除法”這一課,課上同學們發現:在生活中平均分東西時,有時“有剩余”的現象,教師并沒有因此而作出結論,反而把問題拋給學生“你們知道剩下的這個數在數學中叫什么嗎?”果然,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喊出來“余數”。教師又讓學生把其中的一種分法用算式表示,學生寫出9÷4=2……1,教師緊接著追問:這個算式怎么讀?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結果學生的回答非常到位。問明原因后,教師及時地給予表揚。看著這個學生自豪地回到座位上,其他學生投來羨慕的目光。
學生自己去討論 “學生自己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學生自己學到的知識才是真知識”,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很多規律、結論,如果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討論、交流,這樣學生理解得深,理解得透。
數學的活動經驗,不是靠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慢慢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課本上的例題也好,習題也罷,呈現的形式是靜態的,給我們的是半成品,我們是和學生一起從頭到尾思考問題,還是從中間開始做?這是教師的價值選擇。把書本上靜止的信息轉化為動態信息,讓學生在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活動中領悟所學,像這樣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是真課堂。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裕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