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桂玲
人格,在心理學中也稱個性,是指個人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點的總和。由于每個人的遺傳因素、社會生活條件以及個人生活經歷等方面的差異,現實生活中的個體,都有著獨特的個性。個性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它從人的靈魂內部左右著一個人的言行。因此,在基礎教育中,應把培養健康、完美的人格,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并應從小抓起。
在對兒童進行人格教育的過程中,營造和諧、優美、輕松的氛圍尤為重要。和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它能產生美,產生最佳結合,產生最佳效益。在和諧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兒童是高層次的、有教養的,在他們身上,教育的效果是伴隨終生的。因此,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應為兒童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創造和諧的氛圍。
家庭:給孩子一個金色的童年
家庭是人的第一個環境,是兒童出生后最初的教育場所,是“制造人格的工廠”,家庭所處的經濟、政治地位,父母的教育觀點、教育水平、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家庭成員的行為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兒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所處的地位等,都對兒童個性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
在家中,父母要努力營造有利于孩子成長的養育環境,尊重孩子,傾聽他們的心聲,力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時間與孩子促膝交談,外出郊游,增進感情。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具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富有自信心。因此,父母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為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家庭氛圍對他的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當然,若要使兒童具備完美的人格特征,父母應首先使自己具有一種健康、良好的心態,即樂觀、積極、向上。因為這種無聲的內在的人格力量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兒童個性的發展是極其有益的。
總之,若要塑造出個性健全的兒童,父母就應不斷地優化家庭育人環境,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努力使家庭成為教育的一片凈土,給孩子一個金色的童年。
學校:讓和諧的春風吹遍校園
眾所周知,學校是對兒童個性形成有極大影響的社會集團或組織。教師和學生作為學校的主體,他們之間的關系對兒童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并不僅僅是以傳道解惑來教育學生,其形象及人格也感染、影響著學生。
教師的語言在學生人格形成過程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學生常從教師的語言中窺見其內心世界及對自己的喜惡,從而影響學業或造成人格的扭曲。“這么容易的題都不會做”“真夠笨的!”學生如果常常從教師這樣的語言中得到消極的情緒體驗,個性的發展必將受到極大的威脅。為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應注意親近學生,盡量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盡可能多地將自己對學生美好的期待通過語言、面部表情以及眼神傳遞給他們。如果學生從教師的身上得到的總是長久的積極的情緒體驗,久而久之,學生的行為就會自然而然地朝著教師期待的方向邁進。因此,教育者應該努力運用語言工具構筑和諧的教育氛圍,精心雕塑孩子的心靈,不斷培養他們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與此同時,在課堂這個“主陣地”上,教師還應善于營造民主、平等、快樂的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民主化的教學氣氛是發展學生個性的沃土,失去了這個特殊條件,個性發展就會受到阻礙。所以,在課堂上,每位教師都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完善自我,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記得一位著名學者說過:“教育的民主與和諧像一座搭在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民主與和諧的程度越高,這座連通心靈的橋就越堅固、越寬闊。”多年教學實踐告訴我:學生如能在民主的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勇于自我表現,發揚自我,敢于發表獨特見解,便會成長為具有大膽探索精神、個性豐富的人。這無疑在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發展的篝火中又添了一根柴,增了一份光。
社會: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
塑造健全的人格,并不僅僅是家庭、學校的大事,全社會都應為此做出努力,還未實行雙休日時,報端曾公布了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數學不等式,“2>5”,含義是學生在校五天所接受的良好的教育與熏陶,可能會被休息日這兩天看到的不良電視片、錄像帶所影響,最后走上錯誤的道路。因此,改善社會環境,營造和諧、健康的教育氛圍是兒童形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根基,全社會都應努力地澆灌它,培育它。社會是復雜的,當學生在學校接受集體主義、傳統美德的教育時,社會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正之風,同時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與自身言行的反差、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內容上的沖突等現實使學生迷茫不解。因此,我們的各級黨政領導、社會各行各業和家長們都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教育。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21世紀的重任將落在他們的身上。為了祖國的明天,為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能穩穩地屹立于21世紀的世界民族之林,雄風長存、英姿勃發,愿家庭、學校和社會攜起手來,共同創設有利于兒童成長的和諧氛圍,努力塑造兒童豐富、完善、健全的人格。
(作者單位: 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