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古詩詞作為祖國的文化瑰寶,由于年代久遠,表達含蓄精煉,學歷、閱歷尚淺的初中學生難以很好地理解和欣賞其中的音韻之美、意境之美。現在的語文新教材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培養,古詩詞的賞析是一大重點。在教學探索中,本人發現借助合適的古典音樂等多媒體手段,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感悟和把握古詩詞的音樂之美、意境之美,且更容易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意境的感悟、探究的興趣,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古詩詞欣賞水平。
古典音樂運用到古詩詞中的意義
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 初中時,已開始占主導地位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步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觀察、記憶、想象、諸種能力迅速發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設和進行推理論證,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感性經驗的支持。在古典詩詞教學中運用古典音樂有利于使初中生克服畏難情緒,增加感性經驗,培養對古詩詞的興趣。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底蘊 人文底蘊的培養對于當今教育來說十分重要。古典音樂指的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嚴謹的創作技巧,且有別于通俗音樂的經久不衰的音樂作品。欣賞古典音樂使學生開闊視野,在腦海中營造畫面感,產生形象思維,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幾千年流傳不衰,是中國文化最生動、最形象的演繹,如果學生對古詩詞沒有興趣,對古詩詞的賞析毫無體驗,那么我們又如何談培養民族文化自信呢?所以,古典詩詞的賞析教學應該得到重視,利用古典音樂進行輔助能很好地促進古詩詞的賞析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古典音樂運用到古詩詞的可能性
中國古典詩詞以含蓄為美,甚至把它當做最高審美境界來追求。幾千年來孔孟中庸之道、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宋明理學家的“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對人們的思想進行教化、熏染,使得中國的藝術追求含蓄美。而古典音樂作品經歷長時間的流傳,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精品。這些作品內涵深刻,邏輯清晰,表現個人的內心體驗和感受,追求抽象的超越精神的美。
古典詩詞和古典音樂具有同一性:含蓄、抽象、內涵豐富。這也意味著古典音樂具有運用到古詩詞的可能性。古人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把古典音樂運用到古典詩詞對學生的理解力、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古典音樂運用到古詩詞的實踐性
以古典音樂為古詩詞做背景 在講授古詩詞時,古樸、典雅、空靈、含蓄的古典音樂潺潺流出,把詩詞與音樂結合,情感與理智結合,對學生是一種內在的感受。同時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引起他們情感的變化,感受古典音樂與古詩詞交融的震撼,從而理解意境之美,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如講授李白的《行路難》時,為了讓學生明白這首詩歌樂觀、積極向上的意境,我以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為背景。因為兩者的精神內涵有共同之處:李白的《行路難》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而貝多芬一生坎坷,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他創作出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第九交響曲》。古典音樂的合理運用使學生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古典音樂合理營造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古詩詞的賞析教學中,合理運用古典音樂作為輔助手段,有效營造教學情景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古典詩詞中的意象,感悟古典詩詞中的意境、韻味。如在教學《關雎》這一課時,播放了《高山流水》的曲子,讓學生在舒緩的曲調中進行朗誦,學生們讀得津津有味。教師指出這比沒有運用古典音樂做輔助的時候讀得有興趣、有韻味。思考其中的原因,這是因為古典音樂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營造情景氣氛的作用。
為古典詩詞譜曲 古典詩詞形式獨特,韻律節奏獨特,內容豐富,情感表達深刻細膩,積淀了文化的精髓和獨特的精神內涵。在遣詞造句、行文起勢上有一定格律,朗朗上口,字字珠璣。音樂和詩詞是不可分開的。在運用中可以和音樂老師一起配合為古典詩詞譜曲。
開發校園《經典詠流傳》校本課程 央視一套的《經典詠流傳》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音樂相融合,在注重節目時代化表達的同時,也將深度挖掘詩詞背后的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文化自信。在校本課程中,讓學生觀看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的視頻,讓學生獲得美的感受,初步進入詩詞文本。再與學生一起深入分析詩詞文本,最后教學生和歌而唱,從而達到背誦和提高學生興趣的效果。一段時間后可以舉行《經典詠流傳》歌唱比賽,評比出最佳歌手等榮譽稱號。
尼采說過:“我們擁有藝術,所以不會被真相擊垮。”古典音樂涵養人的個性和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讓學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變得自信、積極進取。通過對古典音樂和古典詩詞的欣賞教學,培養學生對高雅音樂和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兩者結合起來,傳承我國的優秀文化,自覺摒棄庸俗文化,升華學生的精神境界。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