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蓉
摘 要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新聞傳播模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為了滿足人們對新聞傳播日益變化的需求,充分發揮出新聞傳播的輿論導向作用,就必須要對新聞傳播的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將新元素融入到新聞傳播之中,搭建全新的新聞傳播平臺,不斷豐富新聞傳播的內容,以創新來推送新聞傳播業的可持續發展。文章將以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特點為切入點,并提出了新聞傳播的創新舉措,僅供參考。
關鍵詞 新媒體;新聞傳播;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0-0037-02
在互聯網全面普及的時代,各種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電腦、手機等電子信息產品的廣泛使用,使得人們能夠快速、準確的了解和接收各種新聞信息,知曉天下事。但是新媒體時代下,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顯然已經無法對日益繁雜的信息數量和種類進行傳播,新聞傳播要想實現發展,就必須要結合時代需求以及人們對新聞傳播的需求,深入剖析新聞傳播模式的特點,對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創新模式進行進一步研究。
1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
1.1 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不斷增強
在以往傳統的新聞傳播中,媒體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人們對于新聞資訊、社會焦點、國家大事的了解渠道就是通過電視、報紙以及廣播,但是報刊雜志、電視新聞的播出時間與人們信息接收時間具有一定的延遲性,人們無法實時了解當下所發生的新聞,甚至是經過加工處理的信息,這些問題體現出了傳統新聞傳播載體欠缺時效性。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可以借助各種設備與互聯網進行連接,從而在第一時間獲取先關資訊,極大地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 1 ]。
1.2 新聞傳播更具互動性
隨著互聯網在人們生活工作中的全面滲透,推動了新聞事件與受眾群體之間的互動性。在以往傳統的新聞傳播中,新聞傳播的方式比較單一,傳播方向也是單向傳播,社會公眾參與的可能性較低,人們只是通過電視、廣播或是雜志來了解新聞,卻并不能參與到新聞發展動態中,也無法有效地對新聞信息進行反饋,因此導致社會公眾對參與新聞的積極性不高。而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逐漸被拓寬,并能夠通過多種載體參與新聞評論。這樣不僅提高了人們的參與積極性,也使得新聞編輯與讀者之間的溝通更加緊密。
1.3 新聞傳播主體逐漸多樣化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對傳統的新聞傳播造成了強烈的沖擊,也使得新聞傳播主體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往,記者、編輯是新聞傳播的主體,而新媒體時代下每一個社會公眾都可以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新聞主體的這一轉變,使得新聞傳播呈現出多元化特色。對于每一個社會公眾而言,都可以利用微信、微博以及論壇等自媒體渠道,開展具有深度、價值的新聞傳播。如此一來,新聞傳播的主體將不再局限于新聞記者和編輯,而是多樣化的傳播主體。這一轉變也拓展了新聞的獲取渠道,擴大社會輿論效應。同時,新聞傳播主體的多樣化也有利于社會大眾的認可度,提高新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1.4 新聞傳播全媒體化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中,其主要傳播介質是報刊雜志和電視。而在多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的方式逐漸有了全新的特點,即新聞傳播全媒體化[2]。首先,新聞傳播介質的全媒體化。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新聞傳播介質與傳統的電視、報紙一起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例如:以手機、電腦為代表的自媒體,這些自媒體的興起使得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的獲取各種新聞信息,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新聞閱讀量,完全符合現代人的閱讀需求。其次,新聞傳播方式的全媒體化。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方式由以往傳統的圖文形式向動態文字、音視頻、動畫攝影等轉變,對公眾感官的刺激更具深度,增加了新聞的趣味性。
2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策略
2.1 新聞傳播與新媒體的有效結合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媒體開始意識到創新和改革新聞傳播模式的重要性,在實踐探索中逐漸開設了與讀者的互動環節。新聞編輯通過互動渠道了解和搜集讀者的意見與想法,并選取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回答,增強了讀者與新聞編輯之間互動的有效性。對于新聞采編工作而言,在對讀者的相關信息進行搜集和了解的過程中,要對讀者的年齡層次、工作性質等進行劃分,并根據這些基本信息來對新聞覆蓋方案進行調整,進而提高新聞的覆蓋率。對于不同讀者的需求和意見,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酌情處理,并在具體的新聞傳播中增強新聞的話題性,推進新聞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
2.2 選取具有深度和價值的新聞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內容的無差異性使得受眾群體的閱讀興趣降低。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的關注,一些新聞機構和媒體制造虛假新聞,嘩眾取寵,嚴重制約了新聞媒體的良性發展,削弱了新聞媒體在社會公眾的影響力。因此,新聞媒體在創新傳播模式,增強社會公信力上,就首先要從新聞質量入手,堅持報道有深度、有價值,真實的新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受眾群體的思維能力以及判斷能力。對此,作為新聞傳播的重要主體,記者以及新聞編輯必須要對新聞的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分析新聞傳播對推動社會發展、人們日常生活是否具有積極意義。此外,記者在新聞采訪、搜集以及報告過程中必須要對新聞的真實性、發生的背景和過程進行詳細的了解分析,對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要進行持續追蹤報道,向社會公眾提供實時新聞,并督促法律法規的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新聞的價值,才能成為社會公眾的發言人。
2.3 創新信息采編形式
首先,不斷創新新聞信息的采編報道程序。新聞媒體應當根據自身實際,在相關新聞的傳播上,積極采取自媒體的傳播形式,以此來拓展新聞素材的獲取渠道[3]。汲取傳統新聞傳播方式的優勢,結合社會公眾對新聞關注度的方向,從多角度挖掘信息素材,并根據時代發展對新聞需求的要求對新聞內容進行編輯處理,以此來滿足相應的新聞傳播要求。如果,我們在新聞傳播中依舊采取原有的傳播方式,則會出現很多的弊端,反而無法滿足社會大眾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其次,專業新聞在傳播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因此必須要重視新聞采編方式的創新,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對新聞信息的獲取渠道進行拓展,向社會大眾賦予更多的責任和權利,進而更好地體現出新聞的價值。隨著人們社會責任感的加重,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將會轉向社會熱點問題,并通過各種社交媒體進行新聞傳播和發布,使得媒體傳播更具廣泛性。再結合新聞真實性原則開展有效地新聞編輯整理,確保新聞能夠及時發布,充分體現出新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是新聞傳播主體的特點,確保新聞信息更加豐富,不斷提高新聞傳播的效率。
2.4 以技術為支撐創新新聞傳播模式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行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就必須要對傳播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以往傳統的電視傳播模式大多采取有線電視點對點傳輸,其時效性不高。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聞傳播載體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新聞傳播模式逐漸具備可移動性、便捷性、實效性等特點,與之相適應的全媒體、自媒體以及直播平臺不斷涌現出來,最具代表的有微博、微信公眾號、各媒體App等[4]。對此,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就可以從這些新聞傳播媒介入手,加強對全媒體、自媒體的應用。在當下追求快節奏的環境中,新聞傳播的價值在很多程度上取決于第一首資料。目前,新聞傳播的介質越來越廣泛,尤其是自媒體最具代表性。這是由于自媒體在新聞傳播上更具時效性,能夠第一時間對重大事件進行報道和傳播,還能夠給社會公眾提供更為廣闊的互動空間和平臺。此外,在當下受眾群體需求多樣化發展的趨勢下,直播平臺憑借著自身親民化以及娛樂性的特點,深受社會大眾的喜愛,緩解了人們日益繁重的生活工作壓力。與這些新媒體相比,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在發展中存在很多的弊端,如果繼續墨守成規,將無法再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勢必會被市場所淘汰。與此同時,自新媒體產生以來,全媒體也憑借著“三網合一”的特色,開辟出了一條全新的媒體傳播途徑。
3 結論
總而言之,隨著新媒體的全面普及,新聞傳播行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被市場所淘汰,就必須要滿足信息時代人們對新聞傳播的要求,符合社會和諧發展的需求。而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必須要從事實出發,敢于創新,深入挖掘新聞價值,報道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不斷創新新聞采編形式,進一步推動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季冉.新媒體視域下的新聞傳播特點[J].山西農經,2016(4):100.
[2]王發艷.新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特點及策略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7(14):29.
[3]謝穎.新媒體發展對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挑戰[J].新聞傳播,2017(24).
[4]葉麗.自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傳播的機遇與挑戰[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