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丁祥
摘要: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感情真摯動人,其詞藻耐人琢磨,面對著如此優(yōu)秀的文化財產,初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學好古詩詞,讓中學生更好地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就要實現(xiàn)古詩詞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多向指導,感受古詩詞的美;注重誦讀,加強學生主觀體驗;聯(lián)系生活,運用所學古詩詞。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語文教學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那么,怎樣讓學生傳承這一文化的精髓,如何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吸取精神的養(yǎng)料、提升其鑒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呢?我在綜合了近幾年古詩詞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和實踐,嘗試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一、加強誦讀,熟能生巧
“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句話用到古詩詞的學習上最為恰當。古詩詞在字句上高度凝練,而表達的含義雋永悠長,讓人越讀越是愛不釋手,越是反復誦讀,越能深刻領會詩詞的豐富含義。熟讀古詩詞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古詩詞是中國文學語言千錘百煉的結晶,往往寥寥數(shù)字就能表達出富有余味的含義,在音韻、對仗上有很多講究,與現(xiàn)代語言平鋪直敘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加強誦讀能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含義在心中逐漸明朗起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說古詩詞讀的熟了,自然而然就會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
二是理解古人的情感。詩言志,古人通過詩詞表達自己高興、欣喜、憂愁、豪爽、思念、哀傷等情緒。學生在學習時如果能理解古人所表達的情感,就能產生強烈的共鳴,增強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詞中表達的狂放不羈、豪邁奔放的情懷讓人回味無窮,反復誦讀,這種情懷更加讓人感同身受。
三是體驗詩詞的美感。古詩詞都是形式與內容的高度凝練統(tǒng)一的結果,因此大量的千古名句能夠流傳至今。這些詩詞在誦讀的時候朗朗上口,富有節(jié)奏,其中表達的意蘊更是讓人回味,達到文學上詩詞美的極致。比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形式上對仗、押韻,內容上如水墨畫一般描繪了詩人出行所看到的湖光山色,表達出一幅欣喜的心情。詩詞之美,只有在誦讀的時候才能縈繞在讀者的心頭。
二、品讀背誦法
誦讀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它在語文教學特別是古詩文的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詩文的誦讀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以及提升學生的人格境界、審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淺顯而意蘊豐富的古詩詞,對于這樣的作品,學生通過誦讀,便能產生較強的主觀體驗,教師只需加以適當?shù)狞c撥。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一詩,最精彩的兩聯(lián)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教師不必逐句講解,學生在誦讀中,不僅能體會到工整漂亮的語言,而且能沉浸在詩境中,看到早春之清新而充滿生機的美,如煙的柳枝、若有若無的淺綠、繽紛的春花,構成艷而不濃的水彩畫,動靜相宜,靈動而富有情趣。瑯瑯書聲,詩情畫意,古詩詞教學的目標也在潛移默化中達成了,熟讀成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認為,品讀背誦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誦讀的形式要靈活多樣,以免單調的重復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影響誦讀的效果;二是要注重聽讀,如聽教師讀,或聽誦讀錄音,如果有吟誦的資料,則可讓學生充分感受這種古韻;三是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誦讀的情境,如深情講述與作品有關的故事,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樂曲和圖片讓學生沉浸于詩歌的意境中;四是應熟讀成誦,背誦應該是學生在充分理解詩意、充分感悟詩情的基礎上的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要避免機械式的記憶;五是誦讀在教學中需與其他教學法結合使用,這樣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三、多種方式,營造情境
有些詩歌表達的意象、情感比較抽象,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師需要借助一些輔助手段營造詩歌情境,加強學生的理解。
一是書法。書法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另一個傳承瑰寶,不同的書法作品所表達的含義、意境、情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清新婉約、有的豪邁奔放、有天馬行空、有的恪守法度……詩歌和書法在藝術表達上有很多共通之處,很多的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自成一家的書法家。我們在欣賞詩詞的時候不妨采用詩書結合的方式,表達不同意境的詩詞用不同風格的書法來書寫,兩者互相呼應,兩種傳統(tǒng)藝術的鑒賞水平能得到同時提高。
二是音樂。古詩講究平仄、對仗,誦讀時膾炙人口、富有韻律和節(jié)奏感;古詞原本都可以配樂演唱,與音樂的結合更加緊密。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古詩詞配上情調、意境相適合的樂曲,再朗讀或演唱出來,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和意蘊。比如:《蒹葭》配上鄧麗君的《在水一方》,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配上王菲的《水調歌頭》,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配上《十面埋伏》,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配《故鄉(xiāng)》等。
三是圖畫。古詩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美意境本身就是一幅圖畫,無論寫景、敘事或抒情都讓讀者腦海呈現(xiàn)一幅或靜或動的古典畫作,這也是文學作品形象思維的一種表達方式。在教學中,有繪畫才華的教師可以根據(jù)詩詞表述的內容或意境,隨手在黑板上畫出粉筆畫,也可以利用工藝品畫配上詩詞,或者多媒體教學的幻燈片等,讓學生體驗到詩畫或詩書畫結合所呈現(xiàn)出的優(yōu)美意境,流連在古典詩詞所營造的深厚氛圍中,對提高學生文學藝術素養(yǎng)和欣賞水平都大有裨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我們炎黃子孫,應當繼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撐起精神的世界。我們都有責任把這種光榮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讓它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澤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