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洪金
摘要:訓練學生質疑提問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究,這對于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來說很有意義。學生只有充分融入課堂,又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且感受到問題探究的興趣,這樣的背景下才會有效展開質疑提問,才會在課堂上更有效的實現知識的掌握吸收。因此,在構建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時,教師要訓練學生質疑提問的能力,給學生問題的提出創設好的氛圍和空間,并且采取合適的教學實施策略。最后,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給大家提供充裕的討論空間,讓學生可以自行將問題解答,這樣才會讓問題質疑教學的效用更好的體現出來。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模式;質疑提問
一、利用情境激發學生提問質疑興趣
想要讓學生積極提出問題,教師可以靈活的創設這樣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氛圍,給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整體空間,讓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更強。小學時期的數學知識都是最基本的數學嘗試,并且絕大部分知識要點都能夠有效在實際生活中加以利用。因此,教師可以多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或者是富有生活色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背景中有效進行思考與探究,思維慢慢活躍起來,這樣學生提問質疑的主動性才會更高。教師要善用情境教學的輔助效果,要利用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可以從情境出發產生各種疑問,提出各種思考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分析探究這些問題,找尋答案。對于有的問題,還可以鼓勵大家以分組討論的方式來找到解決方案,這些都會讓提問質疑教學的綜合實效更高。如在教學“商不變性質”時,我設計了一個“悟空分桃子”的故事。一天,猴王讓悟空把10個桃子平均分成5個猴子吃,悟空聽后,很不高興,猴王問:“悟空,你為什么不高興啊?”悟空說:“每個猴子分兩個,太少了。能不能多分一些?”猴王聽后說:“可以,我給你們100個桃子,分給50個猴子吃。”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將100個桃子分給50只猴子大家分到的會變多嗎?學生立刻變得非常活躍,持不同觀點的學生間討論也變得非常激烈。這時我組織學生間進行交流討論,讓不同觀點的學生相互進行提問質疑,然后在共同的分析探究背景下找尋答案。這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愿意思考,大家提問的熱情更高,也能夠更快的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案。這樣的背景才更加有助于提問質疑教學的融入,會讓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高,大家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問題的探究能力也會更強。
二、設計合適的提問引發教學策略
教師要善于在教學策略上有合理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的選用會讓學生更好的提出問題,并且提問質量會更高,這樣的背景下更加有助于學生透過問題的分析理解吸收知識,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要讓知識的教學在形式上多種多樣,要將各種趣味化的元素融入課堂。比如,如果是可以透過動手實踐展開的活動,教師可以創設具體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產生問題,提出質疑,然后再來指導大家相應的解決問題,吸收問題背后涵蓋的知識內容。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思路,設計合適的教學推進流程。盡量讓學生以自主探究作為向導來理解吸收具體的知識內容。這樣的方法起到的效果會更加明顯,學生不僅學習的印象會更深,這也會更加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內容的實質。教學“面積的認識”時,為了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概念,教師可以先教學認識“物體的表面”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摸課本的表面、桌面等形成直觀感知。由于教師舉的實例其表面都是規則的長方形,學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這時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質疑,提問:我們認識了物體的表面,你還想到什么?學生會有各種思維上的發散,并且會提出各種自己的質疑和困惑。
三、給學生的交流討論提供充裕空間
學生在提出問題后,教師不要忙著解答,合適的做法是先給學生的交流討論提供空間,讓學生有一個自主思考與探究的過程。學生間往往能夠在共同的討論中將各自提出的一些問題解答,如果是一些比較復雜,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時教師可以再給予一些輔導和思維上的提示。之所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進行提問質疑,其核心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有更積極主動的思考過程,讓學生不依賴于教師自主進行知識探究。因此,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先鼓勵大家自己思考與解答,找到解決方案,探尋問題解決的路徑,這才會讓教學過程帶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和能力上的收獲。在“萬以內退位減法”教學中,我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教學進入練習作業前,教師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在沉默半分鐘后,一個同學突然舉起手來:老師,四位數的減法可不可以從高位減起?這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問題,讓老師和全班學生都向發問的同學投去了驚異的目光。面對學生的這個提問,教師沒有立刻給答案,而是鼓勵學生間先自主談論。大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探討,共同進行各種意見的交互。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思考成果的梳理與匯總,最后再來歸結答案,這樣的教學推進過程才更有價值。
四、促成疑惑的質問與表達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常常表現為當對自己的想法沒有把握,思考得不很清楚時往往不愿表達,生怕說錯被教師和同學笑話。因此,自學中帶質疑性的思考總是不肯輕易提出,這就要求教師用心加以誘導。在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教學中,學生發現半徑是連結圓心與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而直徑是過圓心的圓上兩點間的線段。學生容易想到,圓上的點有無數個,所以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直徑也有無數條。但有位學生注意到一條半徑只經過圓上一個點,而一條直徑要經過圓上兩個點,因此,同一圓上直徑條數應當是半徑的一半。但他對此也沒想清楚不敢貿然提出,教師看出其疑慮后,鼓勵他:“這位同學對于圓內半徑和直徑的條數有不同的想法,雖然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的質疑值得同學們共同思考”。在教師鼓勵下他提出了問題:“圓的直徑有Y條,半徑就有2Y條。”問他Y表示什么時,他指出Y指圓的直徑條數。經過討論,學生認識到,趨于無限多的情況下,實際上任何數與無限多相乘都還是無限多的。這就表明,學生數學學習中疑惑的產生,一般源于其經驗的不足、原有認知的局限、理解中的不確定以及初步推理走入的誤區等原因。因此,教師應促成積極提問以鼓勵學生有疑則問,充分而及時地表達,推動意識由隱而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