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流技能,聽力一直是外語學習中的重點。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已經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已成為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本論文中,筆者嘗試探索一種有效的聽力教學方式,試圖把理解聽力會話中說話者的言外之意應用到聽力訓練中,并提出了提高聽力理解的實用性策略從而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和交際能力。
關鍵詞:言外之力;聽力教學;聽力策略
一、聽力理解和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簡要介紹
(一)聽力理解的內涵
《英語課程標準》對初中生“聽”的技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其中包括:能根據語調和重音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談話,并能從中提取信息和觀點;能借助語境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因此,對聽力的理解既要對字面意思進行理解,又要對語言交際中的引申含義進行理解。總之,把握聽力理解的內涵并尋找行之有效的提高聽力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初中英語聽力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聽力教學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對于教師而言,缺乏對聽力教學足夠的重視和認識,忽視了對學生內在英語能力的培養,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尋找行之有效的提高聽力的方法是非常有重要的。
二、提升聽力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言外之力”在初中英語聽力中的體現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語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最初是由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汀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根據言語行為理論,我們說話的同時是在實施某種行為,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
對聽力的理解不僅僅是包含所聽到的詞和句子的理解,還包括對說話者意圖的理解,而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說話者可能會間接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觀點,換言之,說話者在語言中使用了言外之力。這就是言語行為理論中言外之力和聽力教學的鏈接點。所以,在聽力理解中我們既要捕捉說話者的字面意思,又要理解說話者的意圖和真正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言外之力”在初中英語測試中的體現
《課程標準》對于初中畢業生在聽力測試的要求是能聽懂錄音材料中的內容及重要細節,并據此作出分析、理解、推理和判斷。主要考查學生提取細節信息的能力、整體把握信息的能力、提取主旨大意的能力、預測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等。因此,學生需要具備把握主要內容和重要細節能力,并且能夠理解說話者的觀點和態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言外之力”在聽力理解和聽力教學的重要意義。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中考聽力中的例子。
例1:W: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otball match yesterday?
M:I left when the match was only half way through.
Q:How was the football match according to the man?
A.It was boring
B.It was interesting
C.It was surprising
依據對話,問話婦女的字面意思是“你是如何認為昨天的足球比賽的”,男士并沒有直接回答他的感受,而是通過表達自己的實際行動“在比賽進性到僅僅一半時離開了”來表達言外之意,從中我們能夠推斷出他的感受,是覺得球賽無聊。
三、提升聽力理解的實用性策略
(一)指導學生更好的理解聽力中的“言外之意”
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學習英語語言沒有充足的語言環境,也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去練習英語。所以,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有意識的指導學生識別會話中的言外之意,并指導學生對此類用法的積累,并在聽力中多加留意。在日常的學習中,學生應該通過反復的練習來提升自己的英語語感,更好的理解會話中的引申之意。
(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聽力理解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得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已經成為老師的重要的教學內容。依據言語行為理論,說話者的話語常常既包括字面意思,又蘊含言外之意。捕捉說話者的字面意義比較容易,但準確得把握其言外之意并不簡單。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注重提升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從而更好的理解說話者的引申義。通過教師的引導和不斷的聯系,學生的推理能力會逐步得以提升。
(三)加強學生對不同情境的理解
情境在語言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昨天晚上八點鐘全家人的活動的情境恰當的蘊含了過去進行時在其中。”語言情境不僅影響著句子所表達的含義,而且還制約著人們的語言表達。交流的成功進行是基于共有的語言背景和合適的情境。在聽力教學中,對于教師來說,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情景會話練習是有必要的,并且需要指導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下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圖,從而作出合適的推斷。
(四)拓展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體現方式,自20世紀初美國的鮑阿斯和薩丕爾以來,人類語言學家都強調語言的社會屬性,認為語言和它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需要把語言置于社會文化的大環境中研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給學生擴展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歷史,文化,習俗,西方的生活方式等等。基于文化背景透徹了解的基礎上,學生將會更高效的理解說話者的言外之意,并能更合適得進行語言交際。
總之,作者發現通過理解會話中說話者的言外之意能夠為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起到有效的作用。而且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提高聽力理解的實用性策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恰當的運用相應的方法和策略,學生不僅能夠更好的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語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戴維棟.關于面向21世紀培養復合型高級外語人才發展戰略的幾個問題[J].外語界, 1999,48(4):1-3.
[3]束定芳.中國語用學研究論文精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葉紅英.間接言語行為與聽力理解[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25(11):212-214.
[5]趙春生.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