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貴明
摘要:隨著素質化教育的不斷發展與變化,我國現有的教學體系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應試教育與基礎教育,開始試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技能,在這樣的條件下,開展學校教育就不能用原有的教學方式、教學策略、教學思維,而應當靈活應變,采用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手段與策略來開展教學。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開展小學數學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積極性。同時,這也意味著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思維應當有所變化。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積極性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教師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數學知識教學與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有效結合。
關鍵詞:小學數學;個性化學習;知識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的知識教學總是不太理想,這中間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教師的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態度兩個大方面,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要依照這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教育與學習態度教育,重視學生學習個性化的培養,推動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學習個性化的良好結合與發展。
一、賦予小學數學教學內容
“個性化”的可能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仍舊是講述法為主,這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在于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得到充分的釋放與講解,從而盡可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這種教學策略的劣勢也極為明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學習互動的積極性不足、學習能力較差、邏輯思維能力發展不足都有可能使學生無法理解教師在課堂中所講述的內容,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個性化”水平,首要就應當以“教學方法”為切入點,以“教學內容”為支撐,賦予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個性化”的可能,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積極性。當然,雖然學習與教學是一個充分開放的系統內容,但畢竟仍舊是一個體系化、系統化、科學化的知識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展與培養,更應當重視教學目的的完成效率與質量。只有這樣雙向發展,才能夠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自身的“個性化”需要,結合自身實際經驗教訓,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而靈活地進行數學學習。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曾提到“雞兔同籠”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法有很多種,其中最為簡便的方式就是用“歸納法”進行分類探究,而其中一名學生則依據自身實際經驗,限定了雞、兔的“可能動作”,通過“抬腿”這種在實際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雞兔動作解決了這一問題。按照原有的教學思維,學生得出的答案即使是正確的,但畢竟屬于“思維錯誤”,但在個性化教學與學習中,這是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的體現,作為教師不能夠對學生進行否定,而應當給予充分認同,從而使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個性化”得到有效發展。
二、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選擇
每一個學生都是在一個班級整體中的個體,具備很強的個性化基礎,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認同學生這種“個性化”差異的存在,從而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換言之,這是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選擇。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多采用“講述法”來對學生開展教學,這種教學手段是整體的,也就從教學操作層面上拒絕了學生的學習個性化發展。因此,教師應當在利用“講述法”開展教學之余,用合適的教學引導方式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靈活發展。例如,在教學“統計問題”時,我就沒有限定統計方式,學生在實際的統計過程中就采用了多樣化的統計手段,通過不同的統計手段來統計不同的數據,并依據自己所采集的數據來判斷一個問題,這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發展。當然,這種充分地“個性化”選擇在操作前期可能會出現一定的謬誤,作為教師不應當一味否定學生的學習方式個性化,而應當在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使學生能夠對學習產生相應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推動“個性化”教學環境的建設
在小學教育階段中,教學環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作用要大于多數教師的教學認知或教學預期,這是多數教師都沒有認識到的問題,具體到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中,假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舊沿用原有的教學策略與教學認知,這種課堂教育自然是刻板僵硬的,而在這一環境下不論采用何種“個性化”教學策略都會收效甚微,因為學生不相信教師能夠放開“個性化”的窗口,這就會成為一個信任危機問題。因此,教師必須要推動小學數學課堂的“個性化”教學環境建設。
四、動手操作
小學生都比較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感,不管是什么東西都想動手擺弄一翻。眾多師生認為數學是一門比較單調的學科,不是計算就是公式,不是解決問題就是圖形,內容比較抽象,不像語文學科有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等生動有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好動這一特點,結合教學內容,適當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數學的樂趣。如教學《圓錐體積的認識》時,教師的演示有時并沒有完全讓學生信服,有的學生會認為教師在儀器上做了手腳,教師可以讓學生幾個人一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教師可以多留點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操作的機會,在操作過程中總結出圓錐的體積公式,最后教師再集體進行總結,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學生自己總結的計算公式也記得特別牢,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結語
教學本身是一種不具備定勢定論的社會行為,這也是“教無定法”的緣由,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學就無跡可尋了,對于教學而言是有科學依據進行有力支撐的,作為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科學知識水平,不斷吸收有用的教學理論與知識,在實踐過程中依據教學現狀進行變化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海文.尊重差異保護個性促進發展———數學課堂“尊重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策略例談[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2(5):58
[2]鄭巖.數學情境創設的策略探究———例談職業學校數學課有效教學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3):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