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蘇
摘 要:高中語文少教多學教學方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時間和空間,能讓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深入探究掌握課文內容,感悟課文中的情感。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理解和掌握少教多學方式的內涵,對學生放手,讓他們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探究和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推動高中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構建。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方法;有效性;教學效果
1引言
對于高中生來說,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學效果的好與壞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很大的聯系,下面將從多個角度分析如何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希望能夠讓學生由此收獲更多。
2新課程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新課程標準這一綱領性的文件的出臺給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努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創新的綜合能力。但是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面對著新的要求、新的教材,有些教師還無法從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解放出來,不能深入理解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導致課堂教學改革流于形式,效果低下。
3造成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
3.1教學活動的設計流于形式
在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動起來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具體操作過程中,很多教學活動還是存在著盲目跟風和流于形式的現象。教師為了體現合作而盲目地提出一個問題要求學生討論交流,學生被動地呈現出熱鬧異常的課堂氣氛,但是卻沒有實現真正的合作,學生之間缺乏深層次的思想碰撞,學生的思維并沒有真正被激發,合作與探究成為了過場。
3.2三維目標的確立缺乏統一
教學目標是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是評判課堂教學效果的標準。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是提高學生語文技能、培養學生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還是會發現,有些教師還是秉承著傳統的教學理念,只重視學生語文知識的講解和語文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種片面的教學不但無法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反而會阻礙學生的發展。
3.3教學效率不升反降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有些教師的改革卻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不升反降。究其原因,是這些教師并沒有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還是讓學生在自己圈定的框里兜兜轉轉,學生的思維缺乏獨立性和創新性,只是圍繞著教師設定的內容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潛能沒有被激發出來,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結果是直接導致了教學效果的不理想。
4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
4.1整合教學資源,總結教學經驗
教學資源與教學經驗的整合對于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來說都是有很大幫助的,教師通過對語文教材的重視,也讓學生學會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學會有選擇地進行知識點的掌握,與此同時也注重語文知識的原創性以及創造性,在學習的同時發揮自身的見解,再加上教師的整合,最終求同存異,得到最佳的效果,從而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教師要學會從宏觀上把握整個課堂的進度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對教材的整合以及教育資源的總結,駕馭課堂,重新構建適合學生學習的有效模式,只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果。
4.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引導他們深入探究
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具備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掌握的語文知識能讓他們的自主學習效率有效提高,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課文內容,實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在自主學習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認識到不足,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學習方法,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在自主探究中體會學習的成就感,促進他們語文思維的深入發展。
4.3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課外主動學習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通過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是不夠的,還要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拓展,利用懸念和趣味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課外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外時間參與語文活動,如作文大賽,朗讀比賽等活動,充分展示自己的語文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教師還要培養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讓他們積極閱讀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書籍,深入了解課文內容。
5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從根本上提升高中語文的教學有效性,就必須在不斷的學習和經驗總結中完善教學方式,取得更多的可行的教學模式,通過課程內容的豐富度來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他們的語文素養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金香.對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索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18):186.
[2]張春元.“少教多學”理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貫徹與實踐[J].學周刊,2017(13):91-92
[3]石云芝.淺談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J].現代農村科技,20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