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運
深化課堂教學的改革:在教學中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加強化學用語和實驗基本技能的教學,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在課堂上,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時間。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題目,有意識地去鍛煉他們思維應變、組織表達的能力。盡量讓大多數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多讓他們在黑板上寫板書,發表自己的觀點,動手操作。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化學實驗教學情景集色彩、圖像、聲音、動感等多種特點于一身,使學生有置身于真實情景之感,達到良好的效果。教學反思,教師可改變多年來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構課堂,重建教學,促進自身專業發展,不斷提升專業水平,與新課程共同成長。反思意識和能力是一種理性智慧的表現,通過反思,教師能對自己的教育觀念進行客觀的理性的認識、判斷、評價,進行有效的調節,并最終形成教師個人化獨特的帶有心質特點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能力。通過反思意識和能力的發展,教師的自主能力逐漸得到增強、從而促進了教與學的效果。教學反思實質上是要求教師從不同的視角和新的方式看待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教學實踐和隱藏在實踐背后的各種假設,審視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和假設是如何限制了自己的實踐,尋找一些不同的教學視角看問題。
一、在學研中反思,提高教師的能力
做“學研型”教師,中學化學教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實驗教學是中學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化學老師在進行“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教學中,完全有可能對所做的實驗進行評價、反思、改進、提高,創造性地改進自己的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平時也要用心去審視自己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注重實驗教學的研究,對中學化學實驗進行創新改進。從上述案例中可見,“教學反思”可使我們的教學工作不再是簡單的循環或重復,而是在不斷提高和升華。教師在“反思”中學習,在“反思”中探索,在“教學反思”中改變自我,這樣,教師的教學能力可在“教學反思”中不斷地提高,并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風格。
二、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反思,提高課堂教學應變水平
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并有效的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教學中的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調控和應變能力。
教學設想:《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的教學應將教學的重點、難點放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親歷學習過程、教授科學的學習方法上。教學中通過增設“無中生有”“魔棒點火”“燒不壞的手帕”等小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通過“比一比”“試一試”等探究活動來讓學生親歷過程,體驗生活中的化學;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答辯——歸納總結”及巧妙的板書設計來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課堂中又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師生互動的方法來完成教與學的任務,達成教與學的目標。
教學體會:《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是初三學生上的初中化學第一節課。它對今后學習化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學重點應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而教學難點則在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學習方法上。整堂課的設計是圍繞在難點的突破上。從板書設計即可看出,左、右兩邊設置的均是學習方法的指導,并將“化學學習檔案袋”這種新的、多元的評價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從第一節課學生就能知道,新課程關注的是學習過程。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改變過去舊的教學方式,除做了三個興趣實驗和必要的點撥、激勵性語言外,主要學習問題均由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看書、討論、答辯等方式直接參與學習過程來解決,并且收效良好。在作業的布置上,也充分體現自主性。初學化學的學生都饒有興趣地回家完成第(1)題小實驗,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能引導學生在動手動腦中進一步進行化學學習。第(2)題又能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點來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事實證明:普通學校的學生也有自學能力,只要我們執著地按新課程要求去做,就一定會有效果。
本堂課的不足:教學時間太緊,學生討論時間不夠充分,若有兩節課,則學生還可充分展示才能。本堂因是公開課,追求所謂“完整”,沒有根據學生的需求作適時的調控。
三、善千抓好教學后的反思,提高教師的自我能力的評價
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學教材中的“經典”課題。教師先后執教多次,每一階段都因教學理念的不同而產生迥異的教學效果。從一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細讀教材,重組教材,“喚醒”學生的自主性,再到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活化教材,讓教案跟著學生走。每一次教學后的反思就是教師自我的一次超越。
教后的反思:設計這節課秉承的一種理念是“動態生成”,即試圖根據現場的、當時的學習情景,運用教學智慧,對教學流程作適時調控,敏感地發現學生身上的“資源”,及時有效地將教學生成中有價值的資源轉化為新的討論主題或探究對象。但依據新課程理念做出反思時,教師總覺得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考上還有欠缺。
四、提升高度的教學反思,優化教與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提升教學反思的高度,是以堅實的理論知識為前提的,只有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反思,源于課堂教學,高于課堂教學,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審視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創造機會,積極參與各級各類的教研活動,認真聽取專家學者的教育教學建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空間,不斷豐富和優化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的維度力爭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學設計”,“引入與思考”,也可以是“實驗的改進”以及“實驗的評價”,還可以是“課后習題再思考”或者“考試評價”。但無論是哪個方面的反思,都要站在一定高度,這樣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提升而不流于形式。只有站在一定理論高度上,評價、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設計,才會被學生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進行認真反思,將教學過程進行優化,提升教學反思的高度,縮短教學之間的距離。在師生共同享受“過程優化”所帶來輕松愉快的同時,學生思維能力才會得到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