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德爾松的生平及《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
雅科布·路德維?!べM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是德國猶太裔作曲家,1809年2月3日出生于德國漢堡一個猶太家庭。
門德爾松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浪漫主義時期杰出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作品以優雅、精美、華麗著稱。門德爾松創作了眾多的重要作品,比如《芬格爾巖洞》、《第一鋼琴協奏曲》、《無詞歌》、《意大利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
門德爾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師,古典主義的傳統與浪漫主義的知趣在他的作品中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善于把優美的旋律和正規的古典曲式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它不僅是一位熱情朝氣的熱愛自然的詩人,還是一位善于運用虛無縹緲的畫筆的風景畫大師。
這首作品是門德爾松在他成熟期的一部經典之作,也是到目前最受小提琴演奏家和觀眾歡迎和喜愛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最初這首《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門德爾松寫給德國小提琴家裴迪南德·大衛的。在創作這首作品時,門德爾松與大衛不斷研究、修改,他十分重視大衛的看法與意見。一直到1844年的9月16日這部作品才向觀眾問世。1845年3月,《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在萊比錫音樂廳首演,反響十分強烈。
二、曲式結構分析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旋律中激情和柔美并存,嚴謹與幻想并存,其高貴典雅的風格與曲作。與門德爾松自身的浪漫氣息是一致的。全曲共分三個樂章,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各個樂章的音樂特點。
1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及其特點
第一樂章,熱情的快板(Alle-gro,molto-appassoionato)e小調,2/2拍,奏鳴曲式。這首曲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前奏,樂曲一開始就打破傳統的做法用引子做鋪墊,直接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引入主題,馬上就把主題浸透人們心田。獨奏在一小節的樂隊以后直接進入主題。小提琴十分優美,作者沒有加入一絲炫技成分,十分樸實的表達出浪漫的氣息,運用起伏比較大的音樂線條表達出了古典浪漫結合的音色。
從第14小節起,節奏稍稍變快,八分音符較主題增加了對比弦樂的低音聲部由撥弦變成了長音的拉弦。其他聲部也在音型上變得更為緊張了。獨奏的小提琴在所有弦樂聲部的襯托下漸強,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但音樂并沒有從此開始減慢、減弱,而是情緒更加激動地向前邁進。
該樂章的主題寫的十分巧妙優雅和精致,被譽為“不朽的旋律”。小提琴的旋律在樂隊的伴奏下顯得十分細膩。主部主題之后是四個小節的短小連接部,它的風格和主部主題的風格十分接近,抒情流暢,從e小調迅速轉入G大調,為副部開始搭起了橋梁。
副部主題以大三度為基本音調,顯得比較穩定,然而,平靜的旋律之后又連續出現了幾個小節同音重復的片段,這使得旋律顯現出不安定的情緒。從副部與主部的旋律上來看,二者發生沖突并不是很明顯,氣質和風格上基本是保持一致的。作者在這一段并沒有加入什么炫技的成分和素材,保證了旋律的甜美和樸實。在發展部上,它的規模相對小一些,它仍然保持了主題中的抒情風格。
2第二樂章的曲式結構及其特點
第二樂章:行板,D大調,6/8拍,復三部曲式結。這一章節采用了三段體形式。
這章采用了三段體形式。第一段采用C大調演奏了第一主題。這個主題十分甜美,緊接著在g小調上演奏,使人的情緒有所起伏。隨后又回到C大調,情緒恢復平靜。一陣定音鼓之后,第二個主題出現,帶有陰霾的景色,音樂中流露出憂傷的感情,就像一首無詞的船歌,體現了典型的浪漫主義傷感的風格。這個樂章的主題是通過第一樂章的主題演化過來的,只是在速度上發生了變化。在這個樂章中,樂隊一直伴隨在小提琴的周圍,起著色彩性的裝飾效果。
3第三樂章的曲式結構及其特點
第三樂章是活潑的快板,4/4拍,以奏鳴曲式寫成,也是世界著名的樂章。
這一樂章十分的活潑輕快,給人一種在大花園里嬉戲玩耍的感覺。作為全曲的最后一章,起著總結概括全曲的作用。這一樂章延續了上一樂章的平靜,由圓號開始,奏出引子,小提琴則演奏出了一支清雅的音調,猶如春花在風中飄搖。
小提琴奏出主題,十分活潑,像捉迷藏一樣與聽眾嬉戲打鬧。第一主題E大調,顯得十分輕快,像一位活潑的天使一樣。
隨后B大調演奏進入第二主題,樂隊的伴奏增添了戲劇性的效果。第二主題和第一主題還是相互聯系著,小提琴和樂隊的演奏極富有旋律性,人們都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三、創作特點
在門德爾松這部作品中,有四個明顯的特征:
一是善于用音樂來描述景色。這個特點在《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中賦予了充分的體現。這首作品十分優美活潑,不單單是古典時期那樣條條框框地把一首曲子固定住,還善于抒發作曲者的內心世界。作品的曲調能讓聽眾浮想聯翩,在心中有著自己的畫面。二是常常采用短小精干的引子來引出它的主題。比如在樂曲開頭的一個半小節,小提琴就開始演奏主題,使得音樂形象和主題深入人心,第三樂章亦是這樣。三是采用了各章節連續演奏的手法,使各個章節聽起來既獨立又連接,這體現了他在古典時期相連接、相融合,又充滿新的氣息的創作手法。四是對藝術有崇高的追求。門德爾松對德國庸俗、懶惰的生活環境很不滿意,對改革充滿憂慮,所以在作品中流露出憂傷的情緒。
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首具有獨具創新精神的協奏曲,它的特點十分典型,也是西方音樂史上小提琴音樂的經典之作。不管是樂章配置,還是曲式特征結構,還是旋律樂器等都有別于傳統意義的古典協奏曲。這部作品體現了門德爾松的創作特點和風格,是他眾多作品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作品。
參考文獻
[1][德]門德爾松.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4號[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 蘇燦.論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J].民族音樂,2015(6):15-17.
[3]尤·伊·揚凱列維奇.刁蓓華譯.論小提琴演奏與教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宋比多.論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演奏[J].四川戲劇,2005,(2):33-34.
[5]李佳烜.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作品分析及演奏要點[J].藝海,2013(7):58-59.
[6]張一芳.淺析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J].黃河之聲,2015(4):20.
[7]李近朱.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6(2).
作者簡介:
黃笑宇(1993-),男,廣東省深圳人,東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學理論研究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 藝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