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煉鋼
黨的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順利召開和習近平代表全黨所做的報告,標志這中國進入新時代,站在新時代的高度確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全面把握新時代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做了全面戰略性部署。特別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戰略、新理論、新思想。這些經濟理論新觀點、新方法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優秀成果,同時也豐富和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對于黨和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
一、要十分注重理解好貫徹好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精神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這一個重要論述,明確了改革和完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這個是不能含糊和動搖的。提醒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牢牢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性特征,公有制占整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同時明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旗幟鮮明指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任務和內容。這些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經濟領域中的新論斷、新理論。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堅決貫徹好。
二、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政治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重理解好貫徹好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精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現代經濟體系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了,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那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三、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在政治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重理解好貫徹好 “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的精神 。這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實現公平的重要體現。
四、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報告指出: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全面建成社會的特征主要是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在政治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重理解好貫徹好這些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