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古今中外的詩人們,用生花妙筆寫下了無數優美的詩篇,這些優秀的詩歌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不朽經典,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熏陶。我帶領孩子們徜徉于詩歌的海洋中,擷取一、兩枚美麗的貝殼,讓孩子們用一雙“詩”的眼睛,用一顆“詩”的心靈,且吟且唱且演古詩詞。
一、吟唱古詩詞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對古詩詞的教學只注重背誦、理解詩意及課后默寫上。直到多年前有一次到成都學習,聽了著名教育專家陳琴老師關于古詩詞教學課后,耳聞目睹陳老師將《詩經》中《木瓜》以吟唱的形式來教學,老師邊吟邊唱邊做出優雅的手勢配合:“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在老師聲情并茂,起伏跌宕的吟誦中,孩子們也懂得了:禮尚往來,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這曲《木瓜》敲開了我的心門,是呀,那么多優美的古詩吟唱,是多么好的教學方式啊,為何不合理運用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探索、實踐出吟唱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積累古詩詞的興趣,還能給學生以音樂美的熏陶,有利于情感的升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這曲《水調歌頭》唱出了蘇軾中秋望月,對弟弟蘇轍的無限懷念;“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這首《將進酒》抒發了李白感嘆人生易老,懷才不遇;《一剪梅》中:“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唱出了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不忍離別相思的一腔深情。這些打動人的千古絕唱不僅對學生的積累起到興趣上的激發,同時使學生對詩詞作者有更深入的理解,拉近了與作者的距離甚至產生共鳴,也對學生的音樂熏陶起了一定作用。不知多少次,走進教室或學生身邊,聽到他們情不自禁地吟唱《虞美人》《明日歌》《滿江紅》《春江花月夜》《花非花》《我住長江頭》《江南》……
二、表演古詩詞
現在我帶的是二年級的孩子,在一年級時我們根據平時學習進度和在寒暑假里,布置孩子們背誦《唐詩三百首》,迄今為止已經背誦了優美古詩詞 70多 首。為了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如利用積累小勛章,舉行背誦大獎賽,古詩詞歌曲串燒,古詩詞擂臺等競賽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積累,在積累中收獲。這使每個孩子都參與活動,課內外結合,家校間結合,使古詩詞誦讀活動的范圍延伸。號召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利用《唐詩三百首》,開展古詩詞表演賽,讓家長與自己的孩子共同參與、共同學習、共同表演。根據古詩文的部分內容故事性可表演性強的特點,家長和學生把詩詞改編成課本劇,展開豐富的聯想再現古詩文的意境,理解詩意,充實內容。
本期我班就搞了一次表演古詩詞的擂臺賽,活動開始時把全班分成4個組,每個組15人,每組2個組長,并請家長協助選取詩歌,排練表演朗誦或演繹詩歌,根據詩歌內容準備道具、服裝。
表演賽中,看到每個孩子都自信滿滿的,沉著大方地站在臺上表演。聽到他們時而抑揚頓挫,時而滿懷激情,時而低回婉轉的或吟或唱或演,隨著手勢、肢體的變化而變化。看!一小組的“追月”主題中,透過《靜夜思》、《古朗月行》、《山居秋月暝》等詩,讓我們仿佛看到那皎潔的月光,引起人們無盡美好的遐想;二小組的主題是:“詩從四季來”,組員們合唱《春曉》拉開了序幕,接下來詩朗誦《詠柳》《小池》《山行》《江雪》,孩子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蹙眉、一顏笑,讓我們感知到一年四季的更替,在詩人眼中四季的美,都是那么的詩情畫意,孩子們也伴著童年的腳步,乘著歌聲的翅膀,在四季的天空中翱翔;三小組的表演誦讀《游子吟》,讓我們感受到孩子們感恩、報答母親純潔的心靈,組員們的表演唱《感恩一切》唱出了他們將帶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母親賜予生命,感謝老師賜予知識,感謝太陽賜予溫暖,感謝明月、清風、藍天、白云、大海帶給我們人類不同的體驗,感謝四季的更替,不僅要感謝幫助過自己的人,也要感謝傷害過自己的人讓其學會成長;四小組朗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組送別詩中,讓我們感受到古人將朋友間的友誼傳遞給了當代的孩子,適時的薩克斯獨奏《友誼地久天長》把活動推向高潮……
活動結束后,為表演得繪聲繪色的孩子頒發小詩王、小詩仙、小詩圣等榮譽稱號。
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是華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千百年來成為滋養中華民族成長的寶貴精神營養。我們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激發孩子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引導學生發現并欣賞它的美,以此豐富孩子們的人文素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