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愷
平時當孩子們出了錯,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已經習慣于批評、指責。可是高高在上的同時,我們也讓孩子學會了陽奉陰違;在憤怒地訓斥中,我們也消磨了學生的勇氣;在抱怨和失望中,孩子也自暴自棄了。批評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手段,恰當好處的批評,能夠有效地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和缺點,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則會使學生失去自尊,自暴自棄。作為教師應該抓住時機,采取適當的批評方法,才能藥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
1.要寓批評于生活中
低年級學生天真幼稚,年齡較小,對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們有時還不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存在。老師對他們可采取旁敲側擊的方式,聯系生活實際,促使學生深思、自責。例如,有段時間我們班的黃××同學和幾個調皮鬼老愛去破壞花草,作為班主任的我只好一次次地找他們的“麻煩”,而在這一次次的“麻煩”中使他們學會了敷衍。該怎么辦呢?我靈機一動,結合作文教學中的“綠色行動”,利用了一節班會課請同學們講愛護花草的故事,并讓他們小組設計愛護花草的標語,當一句句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示在我眼前時,我請同學談感受,特別讓黃××同學和那幾個調皮鬼講,他們當堂表示自己以前的行為錯了,以后會愛護花草幼小的生命。
2.建議性的批評
建議性的批評是指老師以商量問題的態度,把批評的信息傳遞給學生,與學生交談時,平心靜氣,創造一種寬松、愉快的氣氛,使學生打消顧慮,與教師配合,達到圓滿解決問題的目的。學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動工作和做好事的時候犯錯誤。對于這種由于想得不周到,顧此失彼的錯誤,老師要熱心提出一些建議性的意見,在他們面臨失敗的時候,幫助他們取得成功。或者老師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來表示自己的批評態度。如“你什么都好,就這方面存在不足,實在可惜”,“你要是不犯這個錯誤,那該多好啊”。這種方式即達到了批評學生的目的,又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理解和愛心,寥寥數語,效果卻很明顯。
3.先表揚,后批評
作為班主任,我們都鼓勵過學生,但是回想一下,我們夸得最多的還是那些優秀生,對于那些經常“出問題”的學生,我們給了他們多少的鼓勵與支持?而常犯錯誤的學生往往自尊心更強,他們的個性更倔強,做錯了事有時還不愿意接受批評。因此,批評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揚代替批評,不失為一種良策。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使學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還讓學生感覺到班主任的公正。從后進生身上找到閃光點,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表揚時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詞,不輕描淡寫。例如,我們的李××同學對待勞動任務十分的認真負責,每次大掃除都搶著做最累的活,平時的作業卻完成得很潦草,為此我先再班級里大力表楊他勞動方面得表現,然后在課后把他叫到辦公室對他說,希望他在學習上也能讓老師表楊,也能成為同學學習的榜樣。他聽了十分樂意的接受了。
4.戴“功”立“罪”的批評
小學生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許多的錯誤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認識上不存在什么障礙。對這樣的錯誤,講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費口舌,教師不妨“罰”他做一件好事來彌補自己的過失。這種方法可消除犯錯誤學生的心理負擔,還可以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往往使學生樂意接受。例如,我們的徐××同學生性好動,每天午休都要調皮搗蛋,但他的號召力很好,于是我先表楊他和同學關系好,能打成一片,但午休時間卻表現不好,我就罰他在午休時管理班級。效果果然不錯,我們午休再也沒被扣分過。
教師教育學生是一個復雜而細致的過程,利用批評這一方式應以理解、信任、尊重、關懷、鼓勵為基礎,把自己看成一名學生,常與學生心理換位,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只有這樣的批評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